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新闻周刊·万家灯火
3  4  
PDF 版
· 网上调查
· 哲学专业毕业生起薪最高
· “浙报网友会”
一周网友妙语
· 哲学学习“似冷”“非冷”
· 精彩的“非专业化”生存
· 哲学大众化开拓新天地
· 孩子的事让他自己作主
· 文科香还是理科香
· 我向80后儿媳举“白旗”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精彩的“非专业化”生存
  哲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自然首选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对哲学有需求的文化或行政部门,以求在象牙塔里“学以致用”。但是对更多数的普通学校的哲学毕业生而言,哲学专业生往往在社会的各类单位中“非专业化生存”。

  虽然,一个“哲学毕业生”刚进单位的“玄虚”专业形象让同事们不禁置疑,但他们很快就能体现出哲学的“内力”。

  李可(化名)是中国人民大学去年的哲学专业毕业生,现工作于国内某百强县政府办公室。他很坦诚:“在工作的起步阶段,抽象的哲学很难应付过来。但哲学给予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这比具体处理某个问题更重要。学哲学的人能较为全面地看问题、分析问题,对很多东西的理解也就较为深刻,行为办事也就较为理智,这也是学习哲学最大的收获。”李可说他自己的职业能让他很好地发挥这一特点,并脱离单纯文秘的被动性。

  “面对落日,有的人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有的人想到的则是‘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杨敏(化名)也是北京某著名高校哲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进入了某市级卫生系统从事行政工作。在她看来,哲学不仅培养了她工作中的严密思维,也使自己增强了感悟人生的敏感性。而她所在的单位和同事甚至通过她形成个共识:“学哲学的人都很聪明”。

  不过,他们也认为,哲学专业与当下社会的就业形势存在一定距离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只要通过自身努力,适应新的要求,学习新的知识,哲学的内力悠扬便会表现出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万家灯火 00014 精彩的“非专业化”生存 2007-9-13 浙江日报000142007-09-130002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