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交往中,一个人的言行不仅表现着个人,还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因素。
1981年,发明彩色电视的美国无线电公司的一位工程师随口说:“这个饭店住着各种肤色的人,就像我的国家一样,各种肤色的人在一起就是美国的力量所在。”显然,他的话语中包含了他认为的“美国精神”。他把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吸纳了全世界优秀人才的得意之情,自然而然地表达了出来。
在日本札幌市的一艘旅游船上,一位刚从专科学校毕业的导游小姑娘说:“前方海上那几个小影子,就是著名的‘北方四岛’,它们的所属权是有争议的,日本与俄罗斯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我认为它属于开辟它的人——还请大家多多关照。”然后,她向游客深深鞠了一躬。在场的外国人尽管不能就此争议贸然表态,却都被她得体的表述和礼仪所感染。一个如此尖锐的国际问题,经过一位“导游小姐”的描述,竟起到了出乎意料的“公共外交”作用。
一个国家的公民,对于自己祖国和民族由衷热爱的情感流露,是赢得别人尊重的基础。我也曾在个别国家见到有的人牢骚满腹,对外国人说一些偏激的话,或对自己的国家表现出一种冷漠,外国人并未因此而佩服他或尊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