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政治与社会新闻
3  4  
PDF 版
· 爱心支教,浙大学子的十年接力
· 金华一百年古宅昨毁于大火
· 扮靓校园迎接开学
· “我愿一直扫下去!”
· 李孝文同志逝世
· 悦耳音乐取代商贩吆喝
· 东阳肢残人喜摘全国桂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为大山里的孩子带去希望
爱心支教,浙大学子的十年接力
  主持人: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有一项坚持了10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到衢州一个叫举村乡的偏僻山区开展支教。时光流逝,参加过支教活动的学长们先后毕业离校了,学弟学妹们握紧接力捧,继续传递爱心,今年夏天,又一批支教队员奔赴山乡。

  短暂的支教,或许无法改变山区的教育状况;但10年的不懈努力,却能改变一批孩子的命运,甚至对支教队员自身,也是一种改变。

  对知识的渴求

  主持人:早在1995年,浙江大学混合班(竺可桢学院的前身)的一批大学生就曾来到这儿。1998年暑假,在美国梅尔顿基金会的支持下,10多位浙大学子在当时的衢县举村乡翁源小学开展关于希望工程的社会调查,这所只有5个年级、100来个学生的乡村小学,让他们深受震动——校舍是由一个有着300年历史的祠堂改建而成的,5个年级的学生挤在3个教室里,所有的黑板都已龟裂,桌椅非常简陋。整个学校只有5个教师,一个老师要教授多门功课。由于地处山区,离校最远的学生要走4个小时的山路,一些孩子不得不从一年级就开始住校。

  更让大学生们震撼的,是孩子们眼中流露的对于知识的渴望。此后的每年夏天,大学生都会来到这里支教,尽可能为贫困学生提供帮助,改善当地的办学条件。10年间,浙大学子帮助举村乡中心学校建起了电脑教室、图书馆,组织山区的孩子到浙江大学参观,为一大批优秀学生颁发了“梅尔顿奖学金”。

  今年,竺可桢学院暑期实践基地在举村乡中心学校正式挂牌。刚刚在德国召开的梅尔顿基金会年会又传来消息,支教队员根据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加工制作的明信片拍卖了140多欧元。这笔钱今后将继续投入支教。

  打开一扇“天窗”

  主持人:每年的支教活动,大学生都会给山里的孩子带去英语、电脑等新玩意,为他们打开一扇“天窗”,让他们看到外面广阔的天地。相比课堂教学,这种视野的拓展或许更为重要。

  队员王思蒙:有一次我教他们英语,第二天问一个小男孩是否还记得,他竟然把前一天教的单词都说出来了,让我感到非常惊讶。其实农村的孩子是非常好学、好强的,只要为他们提供机会,他们就可以做得很好。但是因为当地信息很闭塞,家长只知道让孩子学好语文、数学,很多孩子连基本的地理常识都没有,我们拿出地图问他们中国在哪儿,他们都不知道。我们希望让他们知道,有用的不只是语文和数学,还有很多知识能够帮助他们了解精彩的外面世界。

  队员吴国卿:在举村乡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大部分孩子对于学习都有着一种热爱与执着,这让我很感动。他们明白家里的条件不能为自己的学业承诺什么,然而他们依然努力学习。虽然几天的支教时间对他们学习上的帮助不可能太多,但我们希望将大山以外的世界描述给他们和他们的父母,只有改变观念,才可能走出大山和贫困。在这方面,我想我们是有收获的。

  队员李理:我是去年到举村乡支教的一名队员。到了举村,大人的微笑和孩子们的簇拥,让我一下子就对这儿有了感情。我不经意地问:“你们长大以后想干什么?”“高中毕业去城里打工,像爸爸一样。”我沉默。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呢?他们需要的是一种视野,一种敢于闯荡的决心。无数次,我向孩子们解释律师是干什么的,护士和医生的区别在哪里,工程师可以做什么。我只是想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毕竟他们是村子未来的希望,他们需要梦想。

  明年,我们一定还会来

  主持人:支教活动改变的不只是山区的孩子,还有支教队员自身。

  队员杨扬:我是深圳人,以前对农村没有太多的印象,只知道农村条件很艰苦,但是直到自己去了举村乡后才有深切的感受。这次支教活动,让我的观念、想法发生了很大改变,现在我非常珍惜现有的学习机会,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另外我也在想,我能给农村的孩子带去什么?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这次支教的经历在我心里扎了根,以后有了能力,我希望能为农村的孩子做更多的事情,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队员孙宇晶:现在很多大学生考虑最多的是拿学分、考研、出国,不太关注社会现实,不太考虑如何去服务社会。我觉得这次支教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增强了自己的责任心,这个社会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也许我们目前还没有能力改变什么,但如何提高自己,使自己掌握更多的技能,这对我们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

  队员姚立莉:支教回去后,我们还会与孩子们保持书信交流。孩子是山村的未来,是山村发展的希望,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山村的发展贡献一些力量。十年中,我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扶持方式,通过家访建立孩子的资料库,为外界提供一些资助的信息。希望我们不断积累的经历,能帮他们找到真正需要的东西,也希望能唤起社会各界对大山里的人们的关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

  队员高婼嫄:我对一个叫蓝芸薇的二年级学生印象非常深,她上课回答问题非常踊跃,我从她眼里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求,让我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我知道的都教给她。我把自己的一本《博物》送给了她,后来我知道她一回去就翻了个遍。其实这些孩子是非常希望和外界沟通的,我也愿意一直为他们提供帮助。

  尹思远:扑闪的眸子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工整的作业是他们实现梦想的方式。我们只是萤火虫,发出微弱的光。但无论光多么微弱,我们渴望给前进的孩子带去信心和勇气。

  队员季文嵘:我们学院的这项支教活动,最大意义就在于做了十年,一届届传承下来,当地的孩子仍记得很多队员的名字,说哪位大哥哥大姐姐教他们唱了什么歌。很多孩子还说,他们要像大哥哥大姐姐努力学习,将来考上浙江大学。

  很多事情都在改变,而我们的支教活动还会一直进行下去,就像我们在和孩子们分别时说的那样——明年,我们一定还会来!

  (BBS情报员:浙江大学 张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政治与社会新闻 00007 爱心支教,浙大学子的十年接力 2007-8-28 48256F32002924A648257342004BE04F[A1-陈扬渲≈A5-张慧≈B1-郭晓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