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一万个农民”
怎样联合起来
创业的脚步
仍在探索前行
· 亲友互动“农村包围城市”
花坦农民年售200亿元商品
· 紧盯国际零售业大趋势
“农民超市”要书写创富传奇
· 农民“变身”超市业主
“走出去请进来”建设新农村
· 永嘉农民超市创业版图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亲友互动“农村包围城市”
花坦农民年售200亿元商品

  “我们正在香港考察超市,28号回来。”7月26日,朱千猛的声音,来自遥远的香江之畔。

  就在几天前,他的父亲,同样是“超市业主”的永嘉花坦乡廊一村村支部书记朱清众,向我们描述他的一周安排:三天在永嘉瓯北的超市,两天在瑞安的超市,两天在村里办公。

  将上海的超市业务交给儿子朱千猛打理后,57岁的朱清众,依然没有改变创业之初的劲头。在他看来,刚脱贫的山区农民满足于“有吃有喝”尚可理解,但现在“场面大了”,“需要考虑的也就更多”。

  朱清众的“超市致富路”,可以说是众多永嘉农民创业史的缩影。

  1990年以前,花坦乡80%的外出农民,干的活都是弹棉花,老朱也不例外。“虽然辛苦,但是四处走走,见识倒挺广”,慢慢地,开始有花坦人尝试在百货大楼里承包柜台。

  但是,承包柜台有一个先天的弊端:受到百货大楼布局的限制,经营品种有限。1992年,老朱与表弟合计后,一起在上海青浦租下4家门面,经营小百货。

  “灯具、化妆品、鞋子……有什么卖什么”,老朱自己也没想到,21.5万元的本钱,能在一年当中连本带息全部还清。“当时也是冒风险的,这笔钱,在当时的永嘉县城都可以买两幢五六层的房子。”

  掘得第一桶金的老朱并没有止步。1997年,在开出8家小百货店后,他前往上海华联参加“超市经营培训班”。这一下,他发现了超市这一新鲜事物:较之于小百货买卖的好处,最起码的一点是,用不着因为讨价还价跟顾客磨上半天。

  他果断地卖掉5家小百货店,带着资金来到瑞安梅头,在镇上开了第一家超市。开张头几天,人们怀着好奇心排着长队前来购物。几天后,轰动效应就体现出来了。不少人前来求教:“老朱,我找了个地方,你帮我看看,适合开超市不?”

  如果说,“跟得快”是永嘉人做生意的一种特质,无论弹棉花、做校服、卖笔、开百货店还是开超市,都曾出现“一拥而上”的现象。那么,对于亲友几乎没有保留地传授经验,更是当地难得的乡风民俗。

  “亲友互动”——张德周,曾4次在全国各地考察调研的花坦乡党委委员,如此概括花坦超市的特征。

  亲带亲,友帮友,彼此给予经验传授、资金和人力上的支持。目前,以花坦为主,周边的枫林、岩头、渠口等乡镇都有大量农民外出开超市,辐射范围主要在长三角地区,最远的已经将超市开到了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农村包围城市”,也是永嘉农民开超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城市里各种卖场的竞争太激烈,而广大城镇和农村也需要有品质保障的物资供给,”花坦乡党委书记汤文斌说,明确的定位,是农民超市成功的重要原因。

  仅以花坦农民为例,大小超市超过8000家,带动附近乡镇亲友开超市总计超过万家。目前,全乡2.5万人口,约有2/3从事与超市相关的工种。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2006年花坦农民开超市的总销售额超过200亿元。

  “放下锄头开超市,变身百万、千万富翁”,这已经成为以花坦为代表的永嘉农民一条独特的创富之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亲友互动“农村包围城市”
花坦农民年售200亿元商品
2007-8-1 浙江日报000102007-08-0100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