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的社区代表座谈会上,来自三塘北苑的郎小英第一个发言。她的问题很具体:目前白石路上在建的城北公园规划中,是否涉及到公交车站停车场的搬迁?夜间车辆进出影响周边居民休息的现象由来已久。
在应联行的印象中,历次座谈会上,停车场扰民现象、文体设施建设、社区管理用房不足和老旧社区的公建设施改建,都是居民最关心的问题。
“这也说明,规划与老百姓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近年来,到杭州市规划局一楼大厅前来查看“规划项目公示”的市民络绎不绝,以至于“文三路15号”,几乎成了市民了解家园发展方向的“展览馆”。
从2002年开始,杭州市规划局开始试行规划公示,2005年,市政府正式出台“阳光规划”实施方案。在规划方案进行专家论证前,必须经过“百姓讨论”这一步骤,也就成了杭州规划系统的一个惯例。
“公众参与全过程”的脉络图,在实践中慢慢得到完善:规划任务下达后,设计人员实地调查,制作现状图;召开社区代表会议,寻找以往规划的缺漏,了解大家对“未来家园”的展望,同时分发调查问卷,扩大社区反馈的征求范围。
接下来,规划人员还要与区政府相关部门和街道开联席会,了解后者对区域发展的要求,同时走访大型企业、单位……
此后制作的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才有可能通得过规划部门的中期审查。待规划方案出来后,会在市规划局和市行政服务中心进行公示和展览,同时进行网上公示。百姓可查证自己的建议是否得到采纳,也可当场向值班的规划人员进行咨询。如果有重大意见,还可再提。
经由若干个“意见发布渠道”传递自己的声音,市民对城市规划的知情权得到尊重,同时,通过市民的参与和建议,也有利于防止“闭门造车”,在“专家编制”之外,引入“民间智慧”。
当然,在共识形成之前,难免有规划单位前来诉苦,“做杭州的规划,怎么就这么累?”这样的牢骚,杭州市规划局副局长何明俊听了却很开心。在他看来,只有让市民充分感知和触摸家园建设的轨迹,才能增加整个城市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