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涛的桌上,随手就可找到最新编制的《杭州市翠苑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由于“规划向社区敞开大门”,作为翠苑街道分管建设和管理的副主任,通过组织一场场座谈会,柳涛已经和规划师张建强“混得很熟”,前一阵专门开车到工大,拿到了一份规划文本。
这本又厚又重的“大画册”,在翠苑街道的使用率很高。每当居民对“哪块发展什么,哪块土地大致放什么项目”有了疑问,柳涛就可以“刷刷”翻上一通,进行详细而准确的讲解。
“控制性”的提法,柳涛觉得说得很好。如今土地资源紧缺了,可不能随意处理。比如一条道路,规划控制在60米。这就意味着,周边要新建、改建房屋,必须在60米的红线以外。
“规划专家下社区”的做法,在以柳涛为代表的街道、社区干部看来,一是体现了规划部门的亲民性,为社区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社区居民的一个学习过程。“城市功能的分布,区块布局的调整,甚至一条马路是怎么规划出来的”,大家都能一清二楚。
“详规”出台以后,翠苑人“学规划”的兴趣未减,街道为此还就规划中涉及的大的原则、方针,请来专家给社区干部和居民上课。
正如规划专家所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城市是完全按照理性模式建立起来的,各方主体、各种利益在城市中交错角力,形成了城市的现实状态。”
张建强在实践中的一个感受就是,对于建设公共设施的必要性,所有居民都意见一致,但问题是“将公共厕所造在你家边上,行不行”,所有人又会说不行。但公共厕所最后还是得造,到底造哪,就成了让规划人员头疼的一个问题。
去年,在翠苑街道古荡湾整治的过程中,就发生过“公权利”与“私权利”的对峙。有一幢楼的22户人家,除了通过古荡湾上的一座老桥,别无其他通路。而对岸社区居民以河道整治为契机,联名要求拆除这座桥。
社区干部经实地调查后发现,这22户人家所在的楼三面被围墙包围,要开辟其他通道“几乎没有可能”,因此答复对岸的居民,“小区道路也是公共资源,很多老小区的道路本身就是交通要道”。
“哪怕只有一户人家,没有其他出行通道,就不能拆桥。”“你可以得到你的权利,但不能损伤别人的利益,公共的利益。”越来越多的“百姓声音”开始超越对家门口的关注,体现出规划的“民间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