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媒体点击
3  4  
PDF 版
· 亚洲金融危机 年回眸
· 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 十年前
命运突然转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它酝酿于一段时期,却触发于一瞬间,而回顾是为了警示:“某种冲击某个时刻还会到来”——
亚洲金融危机 年回眸
  一段创伤严重的时期

  亚洲金融危机酝酿于一段时期,却触发于一瞬间。

  1997年7月2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30分,泰国中央银行发布一份声明,宣布放弃泰铢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

  那一刻以前,25泰铢可兑换1美元,汇率浮动范围有限。那一刻以后,泰铢当天贬值的幅度超过15%,1998年初一度降至56泰铢兑换1美元的最低点。

  泰铢贬值,突现经济过热时期积累的“泡沫”,尤其是虚高的房地产价值。泰国房地产市场规模1997年萎缩28%,1998年萎缩58%,1999年再次萎缩48%。

  泰铢贬值,也突现金融监管的漏洞,银行经营的不善以及偿还国际债务负担的沉重。部分因为大量投资于房地产业,泰国银行积累了大量“坏账”,58家金融机构面临困境,其中56家以倒闭告终。

  此外,泰国积累了大量短期外币债务。外资逃逸,让整个外汇体制濒临崩溃。在个人层面上,使用外币结算的贷款因泰铢贬值而在还款时必须支付更多本地货币,致使贷款人破产。

  继而,1998年,泰国经济规模“缩水”10.5%。

  这场危机随后由泰国蔓延到周边国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再远及韩国。1998年,马来西亚经济规模“缩水”将近8%。

  这场危机让这些国家一度显现高速增长态势的经济戛然而止。

  “这是一段创伤严重的时期,”马来西亚联昌国际证券银行一名首席经济师告诉法新社记者,“它造成大量财富损失和资本流失……大量企业陷入困境……高坏账率、高失业率和通货紧缩”。

  按照泰国财政部长差隆朴的判断,泰国政府10年前犯下的错误是不应该动用几乎所有外汇储备维持联系汇率制。当时,为遏制国际“热钱”炒家针对泰铢的投机攻击,泰国政府耗尽了300亿美元外汇储备。

  泰国政府2006年拥有外汇储备670亿美元。

  而且,泰国国际贸易经常项目赤字1997年达到创纪录的1090亿美元,时下减为将近一半。

  10年无法抚平伤痛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于一旦,一些当事国却耗费10年未及抚平伤痛。

  危机之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向泰国提供了170亿美元紧急援助贷款,向印度尼西亚提供500亿美元贷款,向韩国提供580亿美元贷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条件是,受援国政府“节衣缩食”,包括提高利率和减少公共开支。

  在一些媒体记者看来,与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同属于受打击最大的国家,韩国利用紧急援助贷款最为有效。

  韩国政府除了利用援助款迅速清理一些银行的坏账,增加企业的运作透明度,继而为经济稳定发展打下长远基础以外,还在经济规模1998年“缩水”7%之后于1999年迅速“扩容”9.5%。韩国付出的长远代价之一,是开放金融市场。

  相对而言,印度尼西亚经济依然处于徘徊状态,外国投资者信心不足,两位数失业率难以下降。

  泰国经济的表现介于韩国和印度尼西亚之间。日本投资者正试图把泰国建成为汽车和电子产品制造和出口基地。

  就股市而言,泰国曼谷股市指标股指2日报收于792.1点,系3年半以来的最高点,虽是1998年9月4日历史最低纪录207.31点的将近4倍,却不及1994年1月4日历史最高纪录1753.73点的一半。

  就人均收入而言,在所有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的国家中,韩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1999年恢复到了危机前水平,泰国和印度尼西亚2003年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不过,世界银行统计显示,整体而言,与危机爆发前的10年高速增长期相比,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成员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了2个百分点。

  日元风险推波助澜

  认定泰铢定值过高,是境外“热钱”炒家10年前对泰铢发起投机的缘由。

  在危机降临的初期,东南亚国家民众中存在一种强烈情绪,认为“热钱”炒家是促成那场风暴的“罪魁祸首”。

  10年后,至少在泰国和马来西亚,官员们更多地把“热钱”炒家视为外因,而把自己国家的经济政策和金融机制视为内因。

  现阶段,据世界银行统计,在东亚地区,除日本以外,总体经济规模已经超过5万亿美元,是危机前的两倍,日平均收入低于2美元的贫困人口同期减少了五分之二。此外,相关国家的外汇储备以及地区合作机制也为防范危机创造了条件。

  不过,东亚国家由经常项目赤字转为盈余、由资本输入国转为资本输出国,或许构成了另一种不平衡。

  除了各国检讨自身经济和金融机制以外,近期媒体讨论的另一个因素,是日元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以及对全球金融体制安全构成的危险。

  美国学者托马斯·帕利发表一篇文章,题为《日本如何助长了金融体系不稳定》,指出日本政府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超低利率政策,目的是为了在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后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超低利率助长了高度投机性的“套息交易”,即投机者以低利率借入日元,然后再买入美元或其他货币,投资于其他地方有着更高收益的资产。

  帕利写道:这种交易有两个关键特点,首先随着套息交易者卖出日元,日元由此贬值而美元升值。其次,它提高了全球资产需求,导致资产价格膨胀。

  他认为,套息交易通过制造危险的不协调状况,致使全球金融体系脆弱。首先,套息交易者借入日元,但投资于美元和其他货币。其次,套息交易者在日本短期借入日元,但可能在日本以外的地方投资于更长期的资产。这种运作方式有可能在全球引发连锁反应。

  无独有偶,一些最新研究发现,亚洲金融危机背后,就有利用日元“套息交易”的影子。

  新加坡财政部第二部长尚达曼6月24日所说“某种冲击某个时刻还会到来”或许并非空穴来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媒体点击 00009 亚洲金融危机 年回眸 2007-7-6 浙江日报000092007-07-0600018;浙江日报000092007-07-0600019;浙江日报000092007-07-06000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