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民间
3  4  
PDF 版
· 两岁丧父,三岁就会给瘫痪母亲洗脸
· 老外泪引来市民说
· 写错名字的高分考生
· 给耄耋老母的一封信
· 宿管阿姨为学生熬药三年
· 13次参加高考过本科线
· “大姐”七上青藏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老外泪引来市民说
■本报综合报道
  新闻回放

  活泼好动的孩子上蹿下跳,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说话声,这些细节经常会发生在国内的高雅音乐会上,似乎是个老话题。

  可是,6月29日晚,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面对这些并不高雅的景况,来自法国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的布菲教授情绪激动,她的眼眶里盈满了泪水,演出也被迫中断。

  已跟随布菲学习三年钢琴的牛翔宇,是布菲中国音乐之旅的翻译。她向媒体讲述了后台发生的一幕:原来当晚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大都带着孩子,家长本意也许是好的,想让孩子“熏陶”美妙的钢琴音乐,可是小孩子根本坐不住,爬上爬下,凳子被弄出的动静很大,还有吵闹声,有的家长并不加以制止,那种嘈杂的环境与宁静投入的音乐表达格格不入,以致布菲无法继续演出,离开舞台到后台调整情绪。在后台,教授百思不得其解,郁闷地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见此景,牛翔宇只得站出来,跑到舞台上对观众大声讲话,希望观众保持良好的安静秩序,这时,台下才稍稍安静下来,演出继续进行。

  这件事在当地媒体披露后,当事人、相关专家和许多普通市民从自己的角度说出不同的看法——

  当事人布菲:

  吵闹让我无法做到最好

  布菲今年54岁,她并不像有的法国人那么高傲,实际上她非常温和,教课严谨,在给素不相识的南艺学生上钢琴课时,总是体贴地给他们翻琴谱。

  对学音乐的孩子这么温和的一位老师,流泪的时候究竟在想些什么呢?布菲委婉地说,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应该就是中国人多的缘故,今后会慢慢变好的。自己很渴望把最好的音乐带给大家。只是当晚的环境影响了自己的发挥,嘈杂的声音使我无法专注于我的音乐,那不是我的最好水平。没有把最好的东西带给观众,这让我有点难受。

  布菲提出了一些恳切的建议:对学音乐的孩子来说,培养对音乐的感受非常重要。我觉得应该让孩子去美术馆看画展、读文学、游览城堡……艺术是一个大范围。对于坐不住的孩子,布菲强调,家长的态度其实决定了他自己对音乐家是否尊重。如果家长不热爱音乐,无法静心倾听,又怎么能为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样呢?“我希望中国的孩子可以把纷繁的比赛放一放,多开自己的演奏会,这样当有人谈话、弄出杂音时,才能让孩子自己体会到,表达音乐时,让别人在台下静静地倾听自己,有多么重要。”

  音乐界人士徐军:

  有些人还没做好心理准备

  “听音乐会本身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文化活动,事实证明有些人还没有作好心理准备”。对这次事件,南艺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徐军这样总结。

  今年上半年还在欧洲研修音乐,徐军听了许多高规格的音乐会。他对西方听音乐会严格的礼仪记忆犹新,不仅要西装革履,而且不能带任何东西,在音乐厅设有专门存放随身物品的衣帽间。在国外,这种音乐的消费对象是成人,孩子是不允许带入内的。而在周末,则专门有音乐大师为孩子演奏的专场演出。

  这些小节折射出大问题,家长担负着重大责任。在高雅演出的场所,家长不应该对奔跑的孩子熟视无睹。学音乐,要从学会欣赏音乐开始。徐军表示,“我们不要求观众不要随便鼓掌,这么高的要求一时很难达到,就从进音乐厅不带杂物,手机开震动等基本的文明礼仪做起吧。”

  市民冯秋红:

  音乐已经产生了影响

  曾经陪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去听钢琴音乐会,路上我笑话这位小朋友:可不要睡觉哦。我这句话其实是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因为本人听这类高雅音乐会的时候,听着听着就会进入一种游离状态,恍恍然仿佛做梦般似醒非醒。没想到妈妈笑说:不怕他睡觉,能在肖邦的音乐里睡着,那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呢!这种论调是第一次听到,不过想想确实是金玉良言,在音乐里睡着了,至少说明音乐对我们产生了影响。

  肖邦、老柴、贝多芬,只要我们愿意,自然能玩得起来。学音乐的人每年都在增长,可惜我们只接轨了旋律、节奏或者音符,中国音乐会的现场却一直做不到跟国外接轨,这难免令人“痛心疾首”。我的建议是:接轨任重道远,不如大家先学学那位妈妈,让孩子先学会在音乐里睡觉吧。

  市民张漪:

  能去就是一种进步

  我们是个没有“欣赏音乐”传统的国度,祖辈们传下来的习惯就是聚在一起热闹地看“唱念做打”的戏曲表演。因此,如果说那些西方音乐被定义为高雅艺术的话,那我们愿意像西方人那样成群地挤进音乐厅,已经是个巨大进步。外国音乐家来中国中小城市开音乐会,应该对着前来“捧场”的观众(不是听众)感激涕零。周作人说,“一切专家都是从附庸风雅开始的”。 原载《扬子晚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民间 00015 老外泪引来市民说 ■本报综合报道 2007-7-5 浙江日报000152007-07-0500042;浙江日报000152007-07-0500021;48256F32002924A64825730D001FB0C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