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5月13日讯 (实习生 丁玉绒) 今天,著名学者易中天带着他的《品三国》第二次来杭州签售。一部《品三国》使易中天成了文化名人,也因此引来了不少争议,他一再重申:《品三国》是写给大众看的,不是学术研究,只是传播文化的一种方式。
签售活动下午2时在庆春路的购书中心举行,他的读者小到10来岁的孩童,大到70多岁的老人,还有不少挺着大肚子的“准妈妈”。公务员、学生、企业人员很多人为一套《品三国》而迷上了中国历史。
通俗易懂的《品三国》,引发了不少人对历史的兴趣,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四的杨睿就是其中之一。她说:“以前看到历史就觉得枯燥,看了《品三国》后,我还会去翻翻《三国演义》、《三国志》,其实那些书都在家放了好几年了。”(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从2005年开始在CCTV—10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解历史,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而受到观众的追捧,但他的讲解也受到了不少人的质疑。
“这些评论家,出现一个现象他们就喜欢从抽屉找个标签贴上去。” 易中天说,作为批评家,最重要的是要看完人家的作品,要知道被批评的人在做什么。一直以来,易中天都在强调学术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学术研究,一个是学术传播。当一部分人专心致志钻研精深问题时,还需有一部分人出来传播文化。
成为学术的传播者是易中天10年前的心愿,经过10年的准备,他的这一心愿终成事实。《品三国》(上)销售已过200万册,《品三国》(下)才一个月销量就超过了160万册。
随着《品三国》越来越受读者关注,甚至有高校要把《品三国》列为“大学生百本必读书目”。对此,易中天表示:“我根本就反对开必读书目。学生应该读自己喜欢读的书,老师也只能是建议、推荐学生去读一些好书。实际上我还是喜欢‘真正的’学术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