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这个京剧“土壤”并不肥沃的地方,一出大型神话京剧《宝莲灯》创造了奇迹:从今年元月首演至今,已在温杭甬舟绍等地上演56场,上座率98%以上,演出纯收入近65万元,已签订的演出合同多达150场。
以往,舞台艺术大制作常常陷入“评奖是目的,仓库是归宿”的怪圈,轰轰烈烈演上几天捧回金灿灿的奖杯后就束之高阁,不仅无法回收大额的投资成本,也无缘让更多的观众见识欣赏。
《宝莲灯》是浙江京剧团投资160万元打造的大制作剧目,从目前演出盛况看收回成本指日可待。《宝莲灯》是如何打破大制作剧目常常遭遇的尴尬的呢?
法宝:“三条腿”走路
怎样让更多观众喜欢《宝莲灯》?京剧团想出了“三条腿”走路的妙招:面向不同观众群推出不同的农村版、大剧院版和儿童版,三个版本搭起了立体的演出体系。
农村版《宝莲灯》轻巧便捷,仅依靠演员的唱、念、做、打功夫撑起整台戏,这个版本光在温州农村就一口气演了6天12场。
大剧院版《宝莲灯》是为京剧进大剧场度身定制的,80多个演职员,20多吨的道具,舞台美轮美奂,6场演出场场爆满。
儿童版《宝莲灯》将原来2小时的戏压缩至70分钟,删减了大段京剧唱腔,改为剧中人“讲故事”等富有童趣的表述,这个版本的《宝莲灯》已被我省纳入“雏鹰计划万里行”。
奥妙:两方结盟
当《宝莲灯》还是“毛坯”时,剧团就把杭州剧院、胜利剧院、宁波剧院等10多家剧场的经理请到了排练场,让他们看完演出后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提出修改意见。在杭州剧院首演前,剧团还专门邀请浙沪苏的演出商,专门为他们演了一场,结果当天就签下了109场演出合同。
如今,京剧团已和省内的多家剧场达成演出同盟,将双方利益紧紧联系起来,共同开拓市场。由于《宝莲灯》打出了名气,浙江京剧团正在酝酿的新戏还没开排就预订出了40多场,团长翁国生笑言:“我现在都担心演不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