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尽是加班族》,胡戈所作的这部反映都市白领加班生活的Flash一问世,就被广泛传播,激起社会共鸣。加班的日子没有尽头,准点下班成为敢想不敢做的奢望。其实,换种眼光看,准点下班不仅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而且这种权利的实现会带来工作观念、工作方式的转变,使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成本减少,并催生一系列休闲消费商机,于公于私,双赢。
超时加班,无休无止
小年夜,7点钟,约好一大家子在外滩一家饭店吃年夜饭,左等右等,小儿子来不了。最后,李阿姨长叹一声:“已经连续3年年夜饭独缺小儿子了。”
李阿姨的小儿子在上海一大型电器公司的门店当经理,天天加班,晚上不到九十点钟不回家。李阿姨心疼儿子,怂恿儿子换个工作,儿子闷生闷气回一句:“现在哪个单位不加班?”
这样的情景已经司空见惯:下班时间早过了,办公室还是灯火通明,大部分人都在继续埋头工作。在这样的集体氛围中,准点下班者好像做了亏心事,贪了单位便宜。是否经常加班,已经成为一个人是否敬业的标准之一。
最近,国内一家门户网站进行网上调查,对于“你所在单位经常加班吗?”这个问题,近7000名被调查者中,64%选择“经常加班”,27%选择“偶尔加班”。从每次加班时间来看,2小时以上的多达78%,而超时加班能获得补贴的员工只占17%。在一些企业的不少部门里,加班是个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不懂得“鞠躬尽瘁”就无法“出人头地”。
准点下班,渐成声音
朋友最近去法国考察,计划到一个政府部门参观,一路堵车,到达时已是晚6点。整幢办公楼静悄悄,只有这个政府部门的负责人一人在等他们,之后又是他一个人倒茶递水接待他们。朋友一行十分纳闷,这个负责人坦然地说:下班时间到了,员工们都走了。“准点下班,是巴黎公社为我们争取到的权利。”
下班就走人,在不少国家,甚至是发达国家已经越来越倡导。哈佛和沃顿等顶尖商学院的学者们鼎力支持和赞誉,一贯以“拼死”工作闻名的微软公司也开始予以肯定。不少外企不提倡甚至是明确反对加班,他们的观点是:加班体现了你没有本事在上班的时候把自己该做的工作做完。一些企业甚至规定,加班必须事先提出申请,待主管批准后才可以进行。在美国,每年6月2日定为“准时下班日”。
有人分析,加班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真加班,由于业务量太大,正常时间无法完成预定进度,不得已下班之后还要留下来赶工。另一种是秀加班。部门内的同事或出于同事间的比较压力,或出于讨好主管的心态,不论有事没事一律爱装忙,明明过了下班时间,说什么就是不肯离开工作岗位,让加班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
无论对个人,或是对企业而言,无论是真加班还是假加班,都可能是许多潜在问题的警讯。天天真加班,说明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项目进度安排上存在缺陷,长期这样超时工作必定影响员工的健康,也影响工作效率。
少时高效,公私双赢
专家认为,未来倡导准点下班的管理者会越来越多,体会到准点下班益处的人会越来越多,准点下班促成的消费商机也越来越多。
时间运筹专家认为,准点下班的核心是少时高效,实施的基础是:按时、按量、优质完成工作。而在较短的工作时间内提高效率对各方都有利,包括公司在内。微软最近就针对员工生产力做了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发现,雇员们平均每周只有3天的时间是处于高效状态中的。那剩余的两天他们都在干些什么呢?浏览网页,和行政人员闲聊,或是上网填些无聊的测试题,诸如此类。显而易见的是,控制不必要的加班,实质上是从时间里挖效益,一方面,将工作完成得更及时,工作速度和效率的提高,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如水电等费用。
准点下班对员工个人更有利,一是有利于身体健康;二是能够多些时间充电学习;三是有正常的休闲时间。用经济的眼光看,下班后的时间越多,下班后的生活越丰富,拉动的消费也就越高,促成的下班商机也就越多。
(据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