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文化休闲
3  4  
PDF 版
· 新春佳节,让我们去博物馆看一看
· 百年博物苑一个辉煌的起点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百年博物苑一个辉煌的起点
■刘志峰
  在江苏省南通市,有这么一座博物馆,它的面积不大,也没有太多珍贵的藏品,但是它却被公认为中国博物馆的活化石。

  (一)

  公元1900年,迟暮的清王朝迈着趔趄的步子走进了这个庚子年。紫禁城里的老佛爷慈禧想要废掉不听话的光绪皇帝,事情还没有成,山东的义和团就闹进了北京。

  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八国联军达成协议,保证不会在自己的辖地爆发义和团运动,而联军也应允不会对这些地区发动攻击。有趣的是,官员们的做法,事先也得到了正在跟联军交战的清政府的同意。这件事后来被称为东南互保。最早提出这个办法的,是一个叫张謇的人。

  41岁之前的张謇,最重要的生活目的就是考取功名。他15岁当秀才,32岁才中举人。张謇30岁那年,作为淮军将领吴长庆的幕僚,跟随军队入朝平定叛乱。之后,他撰写《朝鲜善后六策》,上书清政府阐述处理朝鲜问题的原则,担心朝鲜日后成为日俄侵华的桥梁。这份奏折被李鸿章斥责为“多事”,而搁置不议。但张謇的才干由此得到了翁同龢、张之洞等人的注意。多年之后的甲午战争,应验了张謇的预言。

  1894年,张謇终于考上了状元。甲午战争爆发后,张謇,这个进入翰林院不过4个月的修撰,以个人名义,上书朝廷,弹劾李鸿章,指出他“不备战事,败坏和局”。

  此时,朝廷里帝党与后党的冲突加剧,作为帝党中间翁同龢的门徒,张謇感到仕途凶险,难以预料。这时候,湖广总督张之洞找到张謇,希望由他出面在通州承办一间纱厂。

  1899年,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投入运营。状元办厂很不容易。但一年后,他获纯利超过15万元。他开始考虑建立垦牧公司,和如何建设南通,可以说,他后来的作为都是以大生纱厂的盈利作基础的。

  在筹办纱厂的几年时间里,张謇,已经从听命于朝廷的封建士大夫,转变成一个因为掌握了大量资本,而有能力设计自己的人生,同时有能力改变别人命运的人。

  (二)

  张謇的文化视野是宽广的。在他早年的日记里,记录了和一个朋友探讨《永乐大典》流入英国博物馆的遭遇,认为这是中国的大耻辱。

  近代的博物馆发端于英国,它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藏品从私人独有,变为面向公众公开展示。这是工业革命后,民主与科学的概念不断深入人心的结果。

  中国人有着源远流长的文物收藏传统,在皇家禁地、宫观道院和私家名园里,无数传世珍品被悄悄地私藏。无论是文物精品,还是建筑园林,大多被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或是文人墨客所独享,重楼紧锁,黎民百姓根本无从得见。

  从李世民把兰亭序带进棺材,分析近代博物馆出现的实质。需要哪些物质或精神上的准备。

  真正让国人认识到博物馆对民众教育的重要作用的是康有为和梁启超发起的维新运动。张謇1889年到京城参加礼部会试时,结识了康有为。虽然没有成为亲近的朋友,不过在1895年,当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成立强学会的时候,还是电请张謇列名其中。而在上海强学会的章程里,就曾把开办博物馆,列为最重要的4件事之一,并提出了具体做法。

  维新人士的主张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他谕令总理衙门起草《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对捐资兴办博物馆的行为将给予官职的奖励。这个规定,是清政府对于兴办博物馆最为积极的一次表态,随着维新变法的告终,它也很快无声无息了。

  无论如何,与康有为、梁启超的结识,必然会使张謇接触到维新派倡导西学,力主变法的新思想,这为张謇对国事的思考提供了新的参照系。有理由相信,维新派对于开办新式学校和博物馆,以启迪民智的言论,或多或少会对张謇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

  1912年以前,南通叫做通州。到十九世纪末,这里还是个闭塞的小县城。当时官宅和一些像样的商店都集中在西门,那些手工业者和做小买卖的常在东门外摆摊,而南门外一片荒芜,被流浪汉和乞丐占领,所以一时之间有“富西门,穷东门,叫花子南门”的说法。

  通州城南有一个寺院,名叫千佛寺。曾经盛极一时,可惜到清朝光绪年间已经破败多时了。

  1902年5月的一天,几个中年人走进了寺院的大门。

  雨后草中的露水打湿了他们的鞋袜,其中一位索性赤足而行。这个率性十足的人就是张謇。就在这一天,张謇做出了一个决定。

  几个月后,在这里出现了一座新式学校的校舍,学校的名字叫做通州师范学校。

  张謇决定自办师范,依靠自己筹办大生纱厂6年未领的工资2万多块钱,加上哥哥张詧等亲友资助的9万2千元,这才筹建通州师范学校,这也是中国第一所由私人兴办的师范学校。

  当时27岁的王国维在通州师范学校里,教授国文和伦理学。这位日后的国学大师,此时正在享受青春,“时与二三子,披草越林莽”,他诗中的场景应该是当时生活的写照。利用课余时间,他也安静地读书。回顾他并不太长的人生,人们发现他就是在南通任教的时候,正利用自学的德文努力接近叔本华的思想。

  1903年4月,张謇应邀参加日本第五次内国劝业博览会,同时对日本的教育和实业进行了考察。在这次博览会上,人们初次见到了冰箱,也第一次体验到了有空调装置的房间。明治36年日本有人口4500万,在博览会举办的五个月期间,入场参观的人数达到了530万。也就是说,当时的日本,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去过这次的博览会。

  日本人对于新知识如此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身在其中的张謇很有感触。张謇考察了日本效法西方,建立起的包括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在内的教育体系,得出了“救亡图存,舍教育无由”的结论。

  在参观中,张謇发现很多职业技术学校,或是高等学校,都附设有自己的植物园或博物馆,仿效欧美将植物和标本分科区别标示出来。这给了他启发。

  从日本回国后,张謇下决心建造一个通师附属的公共植物园。他打算移栽多种树木花草,分别标示,以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也让民众能增长些知识。

  当时纱厂的股东们,在张謇的游说下,同意放弃部分利益。师范学校算是有了一笔稳定的办学经费,后来植物园的建设也靠了这笔钱。据统计,到1926年为止,大生纱厂对通州师范等学校的资助款项达到28万两银元。

  植物园的位置最后选在通师校园河西的对岸,面积有30多亩。为此迁移了几十座荒坟和30多户人家。很快,这里开始建设。离这里不远的地方,刚好有一座桥,它将把通师校园和未来的植物园连接在一起。

  1905年,张謇两次上书朝廷,建议在京城设立帝室博览馆,将历代宫廷内府的收藏品,对国人展出,并为各省做出示范。他认为这样可以让莘莘学子观摩研究,对学校教育有所助益。在后面的奏章中,张謇甚至提出博物馆应该有二三位通晓外语的馆员,以便接待外宾,或是查证资料的便利。

  建立国人自己的博物馆,这件被张謇称做“诚不可缓”的举措,对于几经颠沛,濒于崩溃的清政府来说,却是实在难以顾及的事情,张謇的提议石沉大海。

  这一年,在视察植物园工地的时候,张謇忽然有了个新想法。他很快做出了决定,在植物园的范围内,增加博物馆和动物园,他给未来将要建成的园子,命名为博物苑。与以往的皇家苑囿不同,这将是一个对外开放,供大家参观游览的公共苑地。1905年,通州第一次拥有一个敞开大门的博物馆,它也将是属于所有中国人的第一次。

  博物苑中最早出现的建筑是中馆和南馆,现在已经无从寻找这两个建筑最初的设计者了。不过,从英式洋房的建筑样式上,就可以看出,那个时期的建筑风尚。在南馆的门边,挂着张謇为南通博物苑题写的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它强调了博物苑是学校教育的后盾,道出了张謇创办博物苑的初衷。

  南通博物苑的藏品,分为自然、历史和美术三个部分。当时,南馆的楼上展出历史部的藏品,楼下展出自然部收集的标本。最初的时候,博物苑没有库房,展品就是藏品。

  据说,中馆的二楼以前是一个平台,放置着从日本购买的气象仪器。从1909年元旦开始,有人每天在这里测得气象预报,交给当地报纸登载。从那时起,当地人的生活就和博物苑联系在一起了。

  与此同时,博物苑的北馆开始建设。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1911年的一天,在通州东面海门的地界上,正在滩涂上垦荒造田的民工们无意间挖到了一个不寻常的东西,一副动物骨架。人们好奇地聚拢过来,消息却不胫而走。很快,通州城里的人也都知道了。第二天,通海垦牧公司的负责人收到了一封快信,写信来的正是垦牧公司的创办人张謇。张謇要这位负责人,仔细地丈量一下,正在挖掘的那副骨架的长度,尽快报告给他。因为并不清楚埋在泥沙里,只剩下骨头的到底是什么动物,张謇只好沿用传闻中的说法,把它叫做海大鱼。实际上,这个所谓的海大鱼是一头搁浅而死的鲸鱼。

  比照新挖掘的鲸鱼骨骼的长度,人们发现正在建设的北馆还装不下它。张謇马上找人商量,决定调整北馆原来的设计长度。这样一来,经过量身定做,北馆的一楼刚好用来展示这副鲸鱼骨架。

  呆在博物馆的展室里,跟不同年代的人们对话。这一只误入浅海没能逃生的鲸鱼,以这种方式获得了重生。

  (四)

  如今人们已经不能确切地知道,从1911年的哪一天开始,学生们被允许走过那座桥,去参观博物苑。自此以后,从早到晚,桥上总会有学生们的身影。他们穿越的是一座桥,更是时间和空间的隧道。在桥的尽头,他们看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

  到1914年,南通博物苑所登记的藏品已达到2973件。整个博物苑由展馆、植物园和动物园组成,是现代博物馆和古典园林的完美结合。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博物馆。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自此真正起步。

  张謇以一己之力,致力于南通的建设。为中国的未来,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作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创始人,他赋予这个迷人的行业一个辉煌的起点。

  在张謇的筹划和直接参与下,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南通已经拥有3所高等学校,7所中等学校,60所高级小学和350所初级小学,这对于一个小县城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在一篇题为《二十年来之南通》的文章中,作者提到,当时南通学院的农科学生在使用本校的实验室及标本感到不足时,会直接到博物苑观察。南通各个学校,讲授动植物矿物的时候,常常会由老师带领,到博物苑参观。人们都说,博物苑是为南通全县所设立的标本室。

  1920年,美国的哲学家杜威博士在中国进行了一次短暂的旅行。期间,他来到南通,并参观了博物苑。在随后发表的演讲中,他说,南通是教育的圣地,我希望这里能成为世界教育的一个中心。

  就在南通博物苑用知识和科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的时候,中国各地陆续兴办起了不少博物馆。到抗日战争前,中国大约有大大小小的博物馆200多座。

  张謇在多年前上书朝廷,请办博物馆时的愿望,此时似乎就要实现了。然而,战争很快摧毁了这一切。中国各地的博物馆都没有逃脱厄运。到1949年,全国只剩下21座博物馆,而且大多残破不堪,奄奄一息。

  然而如今,南通市区已形成沿濠河的博物馆群落,仅南通一地有博物馆28座。在中国人自己的博物馆诞生100周年的2005年,中国的博物馆达到2200座。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供本报专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