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失去色彩的,不是伤痛,而是内心世界的困惑;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磨难,而是禁闭内心的缄默。没有谁的心灵永远一尘不染……” 这是央视《心理访谈》的宣传语。的确,大多数人都明白,人无论贫富贵践都会有自己的烦恼,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对待生活中的成败得失。
幸福是一种内心的主观感受,能创造和维持它的是自我的和谐。那么,什么是自我的和谐呢?这是一种对自我的充分、客观了解,是一种人格的完善。从心理学的来说,就是自我的统一,是一个人的认知、行为、意志的统一。
自我和谐的人,无论自己处于何种境况,都能找到适当的定位,并以自己的努力去应对人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中国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人生境界,也就是一个人自我内心的和谐与安宁。自我和谐的人在身处困境时不会悲观失望、怨天尤人,在生活比较顺利、平稳的时候不会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却内心空虚,而在有了身份和地位之后也不会颐指气使、得意忘形。自我和谐的人,当他不得志的时候,可以平静地面对,并积极挖掘自身的资源,善待身边的人,做眼前必须做的事,过好生活的每一天,这就是独善其身;而当他的人生有所发展,事业有所成就、衣食无忧的时候,可以把眼光放开一些,对社会多一分担当;而当他的发展到了相当辉煌的时候,他能去关注国计民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便是“达则兼济天下”。
人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元素,社会能否健康和谐发展,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是否健康非常重要。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法律和制度的完善是有目共睹的,但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法律和制度无法穷尽的。自我和谐的人,是有行为和道德底线的;而自我不和谐的人,只要有适当的条件就会去钻法律和制度的空子。也就是所谓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困惑,从而引起诸多的焦虑。其实,人有各种情绪和困惑都很正常,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人的焦虑大多源于愿望与现实的冲突,能否及时化解焦虑不安的情绪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当一个人的心理真正成熟、人格达到完善之后,便能够合理调整自己愿望和现实之间的冲突,能从挫折和磨难中看到希望,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安宁,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和愿望,让自己的生活有目标、有意义。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人格的完善呢?人格完善有很多方面,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按此说法,人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人格的完善,显然太遥远了。事实上,这只是人格完善的几个阶段,其中的过程是可以压缩的。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到了六七十岁还有很多事看不开的,但也有三四十岁就已非常豁达的人。其实,只要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尽快成熟起来的,培养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看问题多发现积极面,多一点思考,找找不同的角度,更重要的是无论别人怎么评价,自己要看得起自己。一句话,我们每个人只要不懈的努力,就能达到自我的和谐,并获得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