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 自我和谐与幸福人生
· 社区教育要强调“三主”
· 人生悟语
· 对干部作风建设的思考
· 高效农业的背后
· 哲理漫画
· 倡导科学消费
· 基层民主政治不可“娱乐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与省社科院原院长王凤贤研究员对话社会主义荣辱观

本报记者 江于夫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与省社科院原院长王凤贤研究员对话社会主义荣辱观

  本报记者 江于夫

  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

  记者:古今中外,关于伦理道德的论述很多。在当前,我们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有何现实意义?

  王凤贤: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尽相同的荣辱观。“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恩格斯语)。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我国社会现实精神生活中存在着的“八对矛盾”作出了科学概括和深刻揭示,旗帜鲜明地回答了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以及人们应当如何对待荣辱的立场和态度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创新的典范,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科学概括,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道德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大的问题,即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我们要建设以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健康的道德风貌和社会风气,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个精神缺失,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是根本谈不上什么“和谐”的。只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基础。

  立身为人的道德底线

  记者: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倡导什么样的荣辱观确实很重要,但不少人认为一个人的荣辱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不过小事一桩。对此您怎么看?

  王凤贤: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每个人立身的思想道德基础。讲廉耻、别荣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古先贤历来强调人不可以“无耻”,国不可以“有耻”,并把“立身”与“立国”密切联系起来,明确指出:“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现实的社会现象表明,廉耻观、荣辱观是立身为人的最基本的也是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一个人心底的这条道德防线一旦崩溃,他就会堕落成不知天下有羞耻的无耻之尤。举个例子,这些年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我们不时听到一个个高官落马的新闻,他们不以荣为荣,不以耻为耻,甚而荣耻颠倒,以耻为荣,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到头来身败名裂,堕落成人所不齿的“阶下囚”。人们理应从他们身上吸取道德防线溃坏的深刻教训。

  记者:荣辱观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什么关系?

  王凤贤:一定的荣辱观是同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它所提倡的“八荣”,就是这种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相反,“八耻”所揭露的种种丑恶社会现象,则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集中反映。

  两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界限必须分清,不能混淆。只有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分清“光荣”和“耻辱”的界限,才能真正自觉地坚持和弘扬真、善、美,抵制和反对各种假、恶、丑的社会现象。如果分不清八个方面的界限,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糊涂观念。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和实践中,应当密切联系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社会生活的实际,明确分清荣与辱的界限,才能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成为我们时代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记者:现在,一方面有人总是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为托词,轻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另一方面,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明显改善,但不知荣辱甚至荣辱颠倒的现象却大量存在。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衣食足”与“知荣辱”的关系呢?

  王凤贤:客观地看,春秋时期管仲从治国施政应当优先关注民生的意义上讲“衣食足而知荣辱”,是很有道理的。民以食为天,物质生活需要乃人生第一需要。当人贫困到衣不御寒、食不果腹的地步时,最要紧的是为生存谋衣食。经济上富起来,可以为社会教育、个人学习修养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使人产生塑造美好人格形象的精神追求,也有条件遇事礼让和资助他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和巩固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然而也应看到,荣辱观并非物质财富的派生物和附属品。如果认为凡贫穷者都必然不知荣辱、道德堕落,凡富裕者都必然知荣知耻、道德高尚;或者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人们就会自然形成正确的荣辱观,道德风尚就会自然好起来,那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回头看历史,经济上的贫富与道德风尚的好坏并不是完全同步的。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物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道德风尚却为世人有口皆碑;国民党官员和军队的物质生活条件比共产党好得多,道德上却一塌糊涂。事实说明,正确荣辱观的形成,并非单纯取决于物质财富的多寡,而是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积极发挥思想教育、社会舆论和榜样示范的正确导向作用。

  记者:在有些人的心目中,视辛勤劳动者为“没本事”、“没出息”;把提倡艰苦奋斗视为“不懂生活”、“背时”;把热心肠的人、助人不求回报的人看成是“傻子”。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

  王凤贤:这些荣辱颠倒的现象表明,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任重道远。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人们的生活,首先要形成正确的利益导向,因为人们大都是从自己直接感知的社会利益关系中确定荣辱观念的。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如何进行利益分配,什么人多得、什么人少得,都具体地体现着我们的社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尊崇什么、贬斥什么,也就等于是在用事实告诉人们何者为荣、何者为耻。如果人们经常看到奉公守法、诚实正直、埋头苦干的人遭受漠视、冷遇和吃亏,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巧取豪夺之人受益得宠,那就会导致荣辱观的混乱甚至颠倒。不通过辛勤劳动就轻易获得财富的人,往往会形成鄙视劳动和劳动群众,以不劳而获、夸豪斗富、骄奢淫逸为荣的荣辱观;通过不正当途径和手段获得财富的人,往往会形成视诚实正直、遵纪守法为傻,以投机钻营、欺瞒诈骗、巧取豪夺为能的荣辱观。只有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和合法经营获得财富的人,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因此,必须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进行利益分配,建立赏罚分明、扬善惩恶的利益调节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有德者光荣,受社会尊崇和鼓励”,“无德者耻辱,受社会鄙视和贬斥”真正成为社会的道德导向。当然,还要通过社会舆论、教育感化、自身修养等途径,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公共秩序、保证社会生活安定有序的精神力量。

  知荣明耻的目的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们在实践中感受真情、领悟崇高、体验光荣,从而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