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两会特刊3
3  4  
PDF 版
· 发展创意产业 提升“浙江制造”
· 社会责任,不是负担是财富
· 旁听盛会
· 你知道提案吗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1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诸暨是越国故都、西施故里。素有“耕读传家”的传统,教育底蕴深厚,先后荣获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幼儿教育先进市、特殊教育先进市等殊荣,2000年成为浙江省首批“教育强市”。近年来,该市坚持把统筹城乡各类教育摆到突出位置,强化制度体制创新,因地制宜发展各类教育,基本形成了城乡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局面。

  多元投入,结构优化

  奠定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基础

  诸暨市政府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积极拓宽经费投资渠道,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经费历年呈增长态势。2001年至2006年,市财政对教育的拨款由每年的1.97亿元增长到5亿元。与此同时,该市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各类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全市民办学校累计投资超过12亿元,办学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各个领域;社会捐资助学热情持续高涨,2001年至今,捐资助学资金累计超过2亿元,由此基本形成了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多元投资机制,呈现出上下协调、各方配合、合力兴教的喜人局面。

  在确保教育经费有相对稳定规范来源渠道的同时,该市还着力在优化投资结构上做好文章。早在1994年,他们就提出并实施了“放两头,保中间,活全局”的投资策略,即高中教育“成本分担”,幼儿教育“面向社会”,政府财力重点投向义务教育。这一投资策略的实施大大增强了教育发展的活力,教育的有效投入大幅增加,各类教育同步得到快速发展。高中规模翻了一番,所有公办高中校舍全部新建,校舍面积增加了三倍;幼儿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所有镇乡新建改建了中心幼儿园,幼儿园从1992年的2所发展到现在的179所,2003年被评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义务教育在不断巩固中提升,2002年成为全省第一个所有镇乡通过“高普九”验收的县市,2003年实现了“省教育强镇”的“满堂红”。

  均衡发力,因地制宜

  推动各类教育齐头并行发展

  近年来,该市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立足市情,注重实情,按照城乡教育一体化思路因地制宜发展各类教育,确保各类教育保持均衡协调发展态势。

  (一)学前教育抓普及

  诸暨市一直坚持把发展农村幼儿教育摆到突出位置,加大统筹管理力度,积极推动幼儿教育在农村的优质普及。市镇两级均成立了学前教育管理机构,对幼儿园办园经费、园舍建设、师资队伍等实行统筹管理,所筹经费统一管理,教师工资统一发放,真正做到“治而不乱,统而不死”。同时,不断加大镇乡中心幼儿园和中心村幼儿园建设力度,明确镇乡政府办园主体责任,多渠道筹措办园经费,全面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积极推进“窗口园示范、中心园带动、村级园提高”管理指导网络建设,发挥窗口、中心幼儿园示范辐射作用,整体提升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目前,该市已有38所幼儿园被评为省或绍兴市级示范幼儿园,100%的镇乡中心幼儿园成为绍兴市级以上示范幼儿园,80%以上的中心村幼儿园成为绍兴市农村合格幼儿园,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已达95.8%。

  (二)义务教育抓均衡

  近年来,诸暨市采取“高标准、低重心”发展战略,将义务教育发展重心向农村学校转移,积极促进义务教育相对均衡发展。

  一是整体推进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采取学校布局调整与薄弱学校改造并行、标准化学校建设与加强完小建设工程并举、信息化建设软硬件并重等策略,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小学、初中分别减少到132所和34所,小学、初中校均规模分别达609人和1183人,形成了“一个镇乡只设一所初中,小学均为适宜规模完小”的办学格局;校舍建设步入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阶段,近一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通过各类省标准化学校验收;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学校已拥有计算机16352台,达到平均10.3名学生1台,城域网接入所有完小一级以上学校,提前省定标准两年实现“校校通”;农村完小面貌日新月异,基本实现了校校“有新房、有机房和有标准田径场”。

  二是积极促进城乡师资水平均衡。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力的调控机制、合理的流动机制和务实的培训机制整体推进城乡师资水平均衡。采取了如每年拨出专款100万元向欠发达镇乡教师发放特殊津贴,实施与偏僻级别挂钩的级差工资制,对安心农村教育的优秀骨干教师进行“奉献奖”奖励等措施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通过适度冻结超编镇乡编制,严格控制欠发达镇乡教师外流,教师资源调配向农村和欠发达镇乡倾斜,积极向外引进农村学校紧缺师资等措施均衡城乡师资力量,优化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制定和落实了城区教师支教、镇乡教师轮岗、上挂下派、跨校兼职或任教等制度,促进城乡、学校间人员交流互动,加大城市有效支援农村力度,1999年以来,共计选派256名城区骨干教师到欠发达镇乡支教;针对农村教师实际,优化培训内容,改革培训模式,积极构建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联合教研和校本教研、团队学习和个体学习有机结合的农村教师素质多元培训机制,努力实现农村学校发展与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对接。

  三是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针对农村学校入学高峰逐渐过去、班额趋小的特点,适时作出了“在农村学校稳步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前瞻性决策,掀起了一场农村教育“静悄悄的革命”,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的比例已达30%。积极实施“农村学校特色发展战略”,按照“梯次推进、分类指导”的原则,扎实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和“一校一品”建设,实现了特色学校建设由城区向农村、由示范性学校向一般学校的延伸和拓展,特色建设已在广大农村学校生根开花。同时,以“共享促均衡”理念为指导,加强城乡学校的互助合作,探索建立以中心学校为核心的“理念共生、资源共享、成果共存、考核一体、待遇平等”的“镇乡教育发展共同体”,农村教育驶入了优质发展的“快车道”。

  (三)普高教育抓内涵

  近年来,该市根据普通高中已基本完成布局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适时作出了普通高中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的战略调整,积极实施“普通高中教育内涵发展工程”。坚持以质量为中心不动摇,注重教育创新,创优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省级重点中学的创建和升级工作,扩充教育内涵,提升办学水平,全面打造均衡、优质的普通高中品牌集群;强化规范管理,重视集约化办学和精细化办学,不断增强学校自主办学、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目前,全市10所普通高中已有9所成为省各级重点中学。

  (四)职业教育抓提升

  该市紧紧抓住教育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从教育规律和市场需求出发,加大投入、扩大规模、调整结构、强化特色,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调整职业学校布局入手,做大做强骨干职业学校,先后撤并停办6所规模小、办学效益差的职校,投资2亿元新建扩建3所较大规模的职业学校,形成了4所国家级重点职校,4所省级重点职校的办学格局;从调整专业结构着力,集中力量做好骨干专业和示范实训基地建设文章,通过努力,全市已拥有省示范实训基地2个,省示范专业5个,绍兴市示范专业14个;同时,积极实施“订单式”办学模式改革,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从2002年开始,该市轻工技校等职校就主动转变办学观念,以企业冠名形式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改革实践。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市校企合作办班已发展到50余班,涉及机电、数控、建筑、汽修等十多个专业,订单培养学生近3000人,深受社会、企业和家长的欢迎。

  建构机制,统筹管理

  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在加快发展各类教育的同时,该市还十分注重做好统筹各类教育的文章,通过抓统筹,保持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建立高中教育“反哺”义务教育机制。在市财政集中财力重点保证对义务教育拨款的同时,适度统筹普通高中教育经费“反哺”义务教育发展。每年从普高择校费中调节20%用于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每所普通高中都与一个经济欠发达镇乡结对,每年给予不少于20万元的经费资助。这些措施对于促进薄弱学校改造和边远地区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该市山区镇乡马剑镇,中小学校舍已实现全部新建,义务教育阶段形成了一镇三校的办学格局,并于2006年顺利通过了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的验收。

  二是建立普职协调机制。对普通高中招生执行“三限”政策,严格按照1∶1的比例制订普、职招生计划,并利用经济杠杆约束普高超计划招生。对职高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实行春秋两季招生,招生范围扩大到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教育主管部门还根据每年的职校招生计划,给各镇乡(街道)教办、直属初中下达升职校学生数考核指标,并列入各校年度考核。目前,该市普职比例正逐年协调,职业学校生源状况明显改善。

  三是构建公民并存格局。民办教育是诸暨的一大亮点。近年来,该市民办教育一直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中规模较大的海亮、荣怀、天马三所学校学生数都在5000人以上,均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民办学校”。在民办教育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诸暨市始终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制定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政策,积极扶持和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由此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一视同仁,公私融合;两种产业,相互促进;三足鼎立,共生共荣;四大特色,质量领先”,被誉为“民办教育的诸暨现象”。

  在今后的工作中,诸暨教育将始终坚持“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方针不动摇,致力做好“学前教育优质普及、义务教育高位均衡、高中教育提质增效”三篇文章,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诸暨市教育局供稿)

  统筹诸暨城乡资源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篇首语 〉〉〉

  近年来,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教育和谐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我们特别推出了以下篇章,展示他们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就,以供借鉴。    

  形象导刊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