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媒体点击
3  4  
PDF 版
· 从泰餐受欢迎
到中文成热门
· 中国人“新下南洋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东盟已成为目前世界上除中国之外华人最多的地方,记者走进新马泰等国,寻访近20位来此“打拼”的中国人——
中国人“新下南洋记”
  南洋的地理概念从明朝的时候就有了,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区域,广义的南洋范围还包含了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从地缘的角度讲,东盟是中国重要的邻邦,目前居住着世界上除中国之外最多的华人华侨。从1870年开始到上世纪50年代初,大约有1500万中国人到东南亚国家寻找机会。

  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这15年来,又一批中国人来到东盟各国求发展,成为新的一批“下南洋”淘金的中国人。

  近日,记者走访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采访了近20位在这15年间来到东南亚发展的中国人。我们意图寻找他们“下南洋”打拼的故事,发现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些人的奋斗历程可能为其他有意去东南亚发展的人士提供一些启发。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之后,中国人去东盟国家越来越方便。那时正是中国人大批出国的年代,但出国总是意味着去欧美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谁会到东南亚国家呢?当时到东南亚被认为是一种冒险。

  这种想法甚至在学东南亚语言的学生中都很普遍。田静静目前是印度尼西亚力宝集团董事长助理,董事长是印尼排名前十的亿万富翁,由于田静静语言出色能力强,富翁聘他为大秘书。现在田静静的薪水可与欧美人看齐,因此有自己的独栋住宅,有两部汽车。他觉得他能在印尼有今天,学印尼语是敲门砖。但在11年前考入北京大学时,他并不很想学印尼语。

  他第一专业是阿拉伯语,第二专业才是印尼语。“印尼语绝对是小语种,每四年才招一班,班上一共只有12人。”田静静说,毕业后他发现,全班只有他还坚持学印尼文,不少人考托福到了美国留学,他们还改了专业学英语或社会学,田静静却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去印尼攻读研究生的人,只有到了印尼他才发现,会中文和印尼文双语的人才很抢手。

  在印尼国立大学,他仅靠教中文就自己承担了学费和生活费。还没毕业,印尼最大电视台之一的美都电视台开办中文新闻节目,田静静被邀做顾问,负责策划新闻栏目的结构。田静静也是在电视台这个平台遇到了现在的老板李文正。跟着李文正,田静静学到了不少资本运作、房地产和金融方面的知识。

  巴厘岛WITA旅行社中国入境部负责人张璇也沾了印尼语的光。张璇今年刚刚25岁,但他的薪水是当地人的10倍,得到现在的工作也与他来印尼学语言分不开。3年前他大学刚毕业,在旅游行业的哥哥建议他来印尼学语言。只有8个月,他的印尼语已经足够看电视、看报纸和对话了。“印尼语很好学。一共2000多个单词,字母是拉丁文,语法像中文,只要将2000个单词背下来就行了。中国人学得很快。”

  在巴厘岛,他是唯一的一个从事旅游行业的中国人。由于中国人来巴厘岛旅游人数迅速增加,他很受老板器重。“我很幸运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张璇说,印尼有很多机会可以挖掘,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完全可以在这里施展开来。

  莫让机会擦肩而过

  不过,第一个吃螃蟹并不就意味着成功,只有发现机遇并及时抓住才算成功。中国最大旅行社之一的广之旅旗下马来西亚公司总经理李钟平30岁出头。在吉隆坡,他有一间大约300平方米的办公室,手下有20余名雇员以及多辆汽车。他的旅行社在吉隆坡虽然不是最大的,但他的客户稳定,每年收入都有保障。能有现在的成就也得益于他抓到的一个机遇。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后,李钟平被广之旅总部派到马来西亚发展业务。当时由于很多旅行社破产,原本天价的旅游牌照他仅花了8万马币(约16万元人民币)就购到了。广之旅在马来西亚开了公司,李钟平是负责人,他的业务对象大都是国内游客,尽管旅游大环境不好,但客源非常稳定。

  像李钟平这样的外派人员一般驻外只有2年,但李钟平在吉隆坡结识了现在的太太,因此计划留下来。2001年正好赶上广之旅股份改革,他可以买下马来西亚这家公司的大部分股份。李钟平决定自己做老板,为此他筹资数十万马币。

  李钟平的决定现在看来是正确的。他的业务量来自广之旅和当地的中国代表机构,很多国内来的招商团都由他的旅行社接待。

  要有吃苦的准备

  即使这15年间下南洋的中国人有知识、有文化、有专业甚至有钱,但也离不开吃苦这一关。广东梅州的杨淑美到印尼后,选择开餐馆创业。她知道在印尼开餐馆有赚头,但没想到头一年竟赔了100万元人民币。

  2002年时,杨淑美还在广东梅州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在印尼的亲戚告诉她那里有商机,她考察了几次觉得开一家客家菜餐馆应该有赚头,就在那一年,她和弟弟带着3名厨师来到印尼。

  “我们在位于市中心、四星级的巴塔菲亚酒店开了餐馆,当时很有信心,因此选了上千平方米的店面,雇了80多人。”杨淑美的餐馆主打客家菜,顾客主要是当地的华人。“印尼华人大都来自广东、福建,很多还是客家人,我要给他们带来正宗的客家菜。”

  杨淑美看准了华人婚宴这个市场。在印尼的华人结婚比较热闹,办婚宴需要地方大的餐馆。杨淑美的餐馆确实吸引了不少华人来办婚宴,但一年后她发现由于店面太大,管理复杂,当初认为是主要利润收入的婚宴却只在周末,因此成本远远高于收入。“赔的钱包括我和弟弟的所有资金,还外借了一些。我们没有退路了。”杨淑美压力非常大,但她坚信,尽管经营失利,但她的菜已经在华人圈中打出了知名度,因此她决定收缩战线,换间小点儿的店面试一次。

  她在唐人街找到了一个400平方米的便宜门面,这里虽然也在市中心,但周围比较萧条,又挨着立交桥,门脸不显眼,但她的餐馆已经在华人圈中形成了口碑,老主顾纷纷找过来。她重新给餐馆起名叫“丽园小厨”,生意逐渐有了起色。“做餐馆就是要起早贪黑。一些当地没有的原料还要从中国进口。”每天杨淑美都要出现在餐馆里并亲自照顾好新老主顾,希望每一位客人都能够带来新的生意。

  3年过后的今天,光顾“丽园小厨”的不光有华人,还有很多印尼人,杨淑美还专门设计了清真餐,她终于站稳了脚跟,并打算在华人聚集区再开一家分店。但她仍然要起早贪黑地工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