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专版
3  4  
PDF 版
· 力推宁波名牌建设
· 余姚大力推进卓越绩效管理
· 慈溪名牌之路越走越宽
· 柯城柑橘越种越甜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12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政府质量奖、标准化战略两大举措
力推宁波名牌建设
  宁波是一个工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在我国近现代工业史上曾创造出50多个“中国第一”。如今,在培育自主名牌产品的企业数上,宁波又一次被推上了全国同类城市领先的位置。2005年11月,宁波成为我国首批“中国品牌之都”城市(全国2个,宁波、青岛);2006年7月,宁波再次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全国6个城市,宁波、青岛、深圳、佛山、绍兴、苏州)。目前,全市已成功培育出了“中国名牌”产品44个,位居浙江省第一,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浙江名牌”产品187个,居省内十一个城市前茅,“宁波名牌”产品387个;这些知名品牌产品对宁波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5年全市三级工业名牌产品实现销售产值1470.4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总量的31.7%。到2008年,市级以上名牌产品的贡献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比重将达到40%以上。

  在荣誉的光环下,如何深入实施“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通过实施“市长质量奖”、推进实施标准化战略两大举措,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发挥名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是新形势下宁波深入实施名牌战略的一个重大课题。

  管理创新

  率先设立“市长质量奖”    

  近日,宁波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宁波市市长质量奖评定管理办法》。作为市政府在质量管理领域设立的最高荣誉,宁波“市长质量奖”的最大特点就是评定标准将每年同步跟踪美国“波奖”最新年度标准,及时翻译,以保持宁波市市长质量奖评定标准的国际先进性。该奖项的设立不仅在宁波乃至全省的质量领域引起了震动,而且也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强烈反响。宁波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宁波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其实质就是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其中管理创新是真正惠及全社会的一项最好的做法,而“市长质量奖”正是促进管理创新的具体体现。

  “市长质量奖”的设立,折射出政府部门在带动地方名牌培育和质量提升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宁波市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崛起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科技含量较高、发展后劲大、经济效益好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的一批大企业,更是成为拉动宁波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宁波市质监局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是创建名牌的主体,也是实施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关键,唯有提高广大企业质量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夯实品牌创建的内在核心和基础,才能进一步提升品牌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推进宁波市“品牌之都”建设。

  为引领企业打造名牌,在宁波市质监局的积极推动、倡议下,宁波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每年在全市大会上表彰国家级品牌等突出企业,并从水利、资金、宣传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激励企业打造名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2年起,宁波市政府开始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实施一次性奖励20万元的鼓励政策;今年1月,宁波市政府下发关于推进“品牌之都”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设立市长质量奖,引导企业追求更为卓越的质量管理模式。

  而在此前,宁波已在余姚、慈溪、奉化、镇海等4个区、(市)设立了政府质量奖。其中余姚市的政府质量奖完全按照国家标准来操作,2005年评出的舜宇、大丰、安捷三家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发展业绩均为余姚大多数企业所认同,并主动履行了获奖企业的义务。当地政府通过各种场合传播他们的卓越绩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提高了宁波市其他企业创奖的积极性。对此,宁波市质监局作了深入调研和分析,认为设立市长质量奖对于改变宁波企业普遍存在的精于捕捉市场商机、而创新和管理相对较弱的局面富有针对性,有利于夯实品牌建设的内在核心与基础,对宁波企业创更多的中国名牌,乃至早日创出中国世界名牌,进一步推进中国品牌之都建设非常有利。更为关键的是,目前在宁波设立政府质量奖条件成熟,不仅具备了标准依据,而且有深圳、上海等地经验可以借鉴,更有宁波的县(市)区积累的不少经验。

  2006年12月8日,在宁波市质监局的推动、支持下,宁波“市长质量奖”应运而生。该奖项设立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推动企业与国际接轨,让宁波企业与世界级企业能够用同一种思维对话,使宁波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可以接受国际一流企业的挑战,进而将宁波市名牌培育和质量提升工作提升到更高层次。

  宁波的经验证明,每一次的质量变革,都离不开政府在其中的积极引导作用。如今,宁波名牌建设呈现出实力雄厚、发展前景广阔、产品多样化的喜人氛围,企业创名牌积极性日趋高涨,且名牌集群的结构不断优化。2006年有256家企业申报宁波名牌,有190个被认定通过,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占15%,提升城市技术实力的先进制造业占31%,“两型”产品3%,出口量大产品占39%,日用消费品占28%。这些比重都比以往几年有所提高。

  着力推进实施标准化战略

  稳固名牌成长根基        

  和名牌建设一样,技术标准是一个城市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实践证明,以技术标准战略为核心,辅以管理和工作标准可以支撑和构建名牌、打造名牌的核心价值、培育名牌的成长根基,保障名牌的稳步推进,巩固名牌的社会地位。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2004年宁波市质监局对工业、农业、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机制改革创新等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和分析,初步形成了标准化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与目标,从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标准提升服务质量”行动和农业标准化建设三个方面推进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

  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对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予以了高度重视,宁波市委、市政府领导就技术标准工作作了多次重要讲话和指示,并把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列入《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的三大战略之一。为积极推进技术标准战略,今年12月11日,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宁波市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宁波市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主要目标、任务,宁波市也因此成为国内同类城市中率先制定较系统、完整地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意见的城市之一。

  在推进“标准提升服务质量”行动上,近年来,宁波市质监局就服务标准化工作作了一些有益探索,服务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进而推动了服务业规范发展:在市容市貌、商贸、旅游、美容美发、餐饮、社区、家政等传统服务领域研制和实施了一批地方标准;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领域也作了一些研究;并开展了农批市场标准化工作试点。今后五年,宁波市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以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为重点,以推进“标准提升服务质量”行动为手段,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推动、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工作方针,围绕地方服务业的结构和产业发展,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力度,加快地方服务标准制订和国家服务标准实施的步伐,大力开展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初步形成地方标准贴近当地服务业发展特色,企业标准体现个性化特点,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补充的服务标准体系,为服务业规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技术支持。

  在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上,农业标准化是继农业产业化之后我国农业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宁波市质监局在调研基础上,研究制订了《关于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和《宁波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该意见和办法也将由市政府印发。市里建立了农业标准化领导小组,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示范的引导、辐射、推动作用;逐步建立完善特色农业标准规范体系,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和农产品质量档次;大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管理工作,以标准化手段管理规范农产品交易;深入培育农业园区(基地)品牌和农产品名牌,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实施,为“三农”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宁波市质监局的积极推动下,宁波市标准化发展战略取得了初步成效:标准化行政监管职能得到强化,标准化工作改革不断深入,标准化行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取得初步成果,标准化行政监管力度加大,企业标准化基础不断扎实,标准化中介机构健康发展,建立了宁波市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工作预案,应对WTO/TBT工作体系日益完善,农业标准化工作逐步深入,服务标准化领域逐步扩大,为全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从去年底以来,全市企业技术标准意识大大增强,标准化基础工作日益扎实,推进技术标准战略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33家企业正在主持或参与制修订52项国家、行业标准,26家单位申报2007年度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建议122项。

  今年,随着国家标准委对标准化战略目标与任务的逐步实施、推进的力度逐步加大,宁波市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更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宁波新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分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二、三等奖(全省三个);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第一批公示,全市5家企业榜上有名;省塑机、水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宁波海天股份有限公司和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食品、水产、涂料、安防等4个市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顺利筹建;全市共申报企业、科研院申报国家标准科研项目10项、国家标准项目122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2个、国家农批市场标准化示范项目2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企业的技术标准意识和标准化基础工作日益增强,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技术标准战略工作,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先后有鄞州、镇海、北仑、宁海、象山等县(市)、区政府研究出台了奖励政策措施。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