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稳健前行的经济快车
· 增进长三角区域合作交流 推进民营经济科学发展
· 往海洋倾倒废物要收费
· 为外来务工人员添冬衣
· 工余做做操 防治职业病
· 嘉宾网民热议健康“守门员”
· 汉语声调主要靠右脑处理
· 真正把群众冷暖记心上
· 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
· 温州灾区全力打好民房重建决胜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稳健前行的经济快车
本报记者 吴妙丽
  又到岁末盘点时。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我省经济发展的高效性、均衡性、协调性明显增强,画出了一条又好又快的成长轨迹。

  最新的数据表明,即将过去的2006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5000亿元,增长13.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接近4000美元,财政总收入接近2500亿元。

  又好又快的背后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决策的智慧,体现了全省上下的共识和行动,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于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使浙江这列经济快车保持了稳健前行。

  科学发展观深入实践

  2006年,对于湖州企业家凌兰芳来说,意味着充实和喜悦。他和美国公司合资创办的浙江长三角建材有限公司,利用矿渣和建筑垃圾制成环保节能新型建材,大受市场欢迎,成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明星”企业。

  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在浙江,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和凌兰芳一样,敏锐地把握住“生态省建设”和“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一年,科学发展观在浙江人民的努力践行中,催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积极变化。

  ——万元GDP土地增量、万元GDP能耗、化学需氧量等涉及经济发展资源环境成本的指标,纳入正在进行的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指标体系。衡量地方官员的标准不再只是GDP增长率,同时也包括了环境和社会政绩。

  ——节能降耗、污染减排作为两项约束性指标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成为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工业循环经济在首批试点的4个市、10个县(市、区)、20余个工业园区(块状经济)和100余家企业全面展开。全省52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试点。今年以来,全省共否决重污染项目2109项。

  ——化工、医药、制革、印染、水泥、冶炼、味精、造纸和固废拆解等一些重点污染整治行业,在倒逼机制下或关停转迁,或进行技术改造。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和人民笑颜。从政府到企业,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行动从未像今天这样自觉,措施从未像今天这样扎实。

  发展是硬道理,但这种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清洁发展;发展要速度,但这种速度应当是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群众得实惠的速度,是资源消耗比较少、环境保护更有力的速度,是经济波动比较小、增长得到持续的速度。

  较之看得见的成绩,这种认识上的提升、思想上的统一,收获更为珍贵,影响更为深远。

  经济运行亮点纷呈

  2006年我省经济走势总体呈现三大亮点。

  亮点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这一年,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使我省一二三产的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从投资结构来看,造纸、化纤、非金属矿物制品等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行业投资下降,服务业、社会事业投资增长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利用外资的质量有新的提高。(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处在一个比较理想的区间。过度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在我省已经初步改变,科技进步、创新推动开始显示威力。

  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与增长速度趋于协调。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和利润大幅增长,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位居全国前列。1至10月,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首次占据我省出口版图的“半壁江山”,同时纺织品、家具、鞋类等传统优势出口商品的价值量也大幅提升。1至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3.8%,7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财政金融运行良好。    

  亮点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

  如果光有GDP,而没有真正的生活质量和适宜的环境质量,就不可能有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在浙江,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

  落实节能和减排两个约束性指标,全省掀起节能降耗、环境整治和集约用地的热潮。水泥行业推进全行业装备改造,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已达90%,为全国之首。省政府提出五年内在十项重点领域开展节能技术改造与进步,实现节能1400万吨标准煤。各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区划调整,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项目。

  生态省建设继续深入,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全面推进,钱塘江流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试点展开,“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效果显著。

  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研发投入显著增加,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正在积极推进。今年以来,我省重点加大了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力度,前三季度全省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面积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了110.79%和238.24%。

  增长方式的改变使环境质量得以改善。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为50.8%,达到三类以上水质的为54.3%,分别比2004年增加9.7和8.1个百分点。其中,钱塘江流域功能区达标率为 64.4%,达到三类以上水质的为 68.9%,分别比2004年增加24.4和15.6个百分点。水变清了,空气更洁净了,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刚刚编制完成的《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中,我省以87.1分的成绩列全国第一。

  亮点三: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取得新进展。

  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市化协调推进,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加快发展,衢州、丽水、舟山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今年全省用于“三农”的财政性资金支出预计达365亿元,增长17%。目前农村经济社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前三季度农村投资增长20.7%。1至11月,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8%,与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基本同步;到11月底,“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的覆盖面分别达到90.5%和95.1%。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我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趋于协调。

  社会事业齐头并进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随着政府的财政实力增强,我省老百姓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统计数字表明,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00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7200元,分别实际增长10%以上和8%左右。

  那种“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发展观已经被摈弃,我省的社会事业发展正和经济发展同步,同样位于全国前列。今年,我省财政用于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支出增长预计均在18%左右。“城乡社区健康促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工程让浙江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围绕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个造福越来越多社会群体的大社保体系正日趋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1至11月,全省地方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27亿元,增长23.8%。目前全省86%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其中545万农民享受了免费体检,农村住房保险正式启动,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部免收。

  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安全食品,享受和城市小区一样的物业管理,公交车通到了村里……越来越多的浙江农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住房、汽车、旅游、通信,新的消费热点频现。在物质满足的同时, “生活质量”、“幸福感”等人文指数成为社会热点。打造“生活品质之城”时下正在成为杭州、宁波等不少城市倡导的新理念。

  回望2006年,我们走上了一条生机勃勃的发展之路。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正满怀信心迎接和谐发展的新一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