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鼓励和促进企业集约用地,今年以来,绍兴县改变企业评价机制,将“亩产效益”作为企业评比的重要指标,并出台配套政策,对排名靠前的企业给予奖励。仅今年上半年,绍兴县就盘活存量土地725亩,不仅满足了总投资达12.17亿元的51家新落户企业的用地需求,而且没有新征1亩用地。
变利税排座次
为“亩产效益”论英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绍兴县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凸现。目前这个县人均耕地只有0.57亩,面临着耕地保护和发展需求的双重压力。
绍兴县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蒋国强告诉笔者,长期以来,地方上在开展企业评比、制订奖励政策时,往往只把企业的销售额、上缴税收作为重要指标,而忽视了企业所占用的土地资源,使土地利用率与企业产出率严重分离,容易导致非法占用和浪费土地的现象。
从今年开始,绍兴县开始推行“亩产效益”评价机制,并通过媒体公示了一季度销售亿元以上独立法人工业企业每亩产出前百名企业名单。浙江明牌首饰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以亩均销售1527.86万元和亩均税收27.76万元名列全县第一名。以前年产量或年销售收入排序靠前的工业龙头企业,却因占用大量土地粗放发展在排行榜中落在后头。
绍兴县在推行“亩产效益”评价机制过程中,出台了加强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一系列政策,把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投入产出率、实缴税收列为重要考核内容,并作为全县50强企业考核的重要依据;以地价引导投资方向、促进招商选资,在对全县的工业地价及时进行调高的基础上,设定不同的地价,对用地少、产出高、缴税多的优质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占地少、投入高、产出高、缴税多、无污染的企业进行重奖,在年度内新竣工投产的投入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中,评出“工业投资强度十佳企业”;在纳税和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中,分轻纺产业和其他产业两类,各评出节约集约用地“十佳企业”,由县委、县政府对这些企业进行表彰和奖励。
奖罚分明:
四大机制促进集约用地
为了引导企业集约用地,配合“亩产效益”评价机制的推行,绍兴县经过摸索逐步形成了以导向机制、准入机制、制约机制、激励机制为主的用地机制。
运用导向机制。对乡镇实行用地考核,将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投入产出率、实缴税收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而且以“亩产”论英雄,将企业按单位土地的贡献进行排位。
建立准入机制。除了两个开发区,绍兴县所有新上工业项目都要通过县级统一会审,会审的内容主要包括投资强度和容积率等。今年以来,全县有20%的项目因投资强度和容积率达不到要求被淘汰。
设立严格的制约机制。绍兴县对入驻项目实行落户签约、履约管理和竣工验收制度,规定所有工业项目都要按照统一的文本签约,文本条款包括投资额、开竣工时间、违约责任等。先暂发有效期为1到2年的土地使用权证,待项目竣工、通过用地综合复核验收后,再换发正式的土地使用权证,从而有效遏制了“圈地”行为。
建立激励机制。绍兴县设立了1000万元的专项奖励,对占地少、投入高、缴税多、无污染的企业进行重奖;同时,县里制定政策,鼓励存量土地盘活利用,鼓励企业自退闲置土地。
企业:从比占地大小到比厂房高度
“亩产效益”评价机制的推行,促使很多企业一改靠“圈地”求发展的旧思路,开始注重整合土地等生产要素资源。绍兴县杨汛桥镇土地管理所所长丁爱金说,前些年,当地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项目占用了大量的耕地,现有人口3.5万的杨汛桥镇,只有1万多亩耕地,人均耕地不足0.3亩。目前,在全镇8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两层车间厂房已经非常普遍,三层以上的厂房逐渐多了起来。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集约用地,金鑫聚酯化纤有限公司在上马总投资8亿元的熔体直纺项目时,由原来计划占地270亩调整为101亩,邀请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进行设计,建立起总高达45米、总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六层厂房。金鑫聚酯化纤有限公司每亩投资密度高达578万元,成为国内同行业中投资密度最高的企业之一。而浙江兴盛控股集团公司则正在建设一栋9层车间楼房,将于今年10月投入使用。
目前,节约集约用地已成为绍兴县许多企业的自觉行动。今年初,浙江省规模最大的玻璃生产企业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投资4亿元新建第六条高科技玻璃产品的生产线。但由于土地紧张,公司决定利用老厂区原有的绿地、办公楼和堆放杂物的部分仓库等场地。通过这些措施,共盘活了40亩存量土地。他们还把挖掘土地潜力的目光瞄向地下空间,向下挖掘15米,用于建造车间。目前,地下挖掘工程已基本完工,预计地下室建成后建筑面积将达1万平方米左右,占到整条流水线所需车间面积的近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