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正式发布。《规划》从目标、战略、重点、分区定位等方面对我国未来的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做了总体谋划。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15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农业部组织编制的《规划》,目的就是要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指导,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记者:粮食供求关系变化是大家都很关注的敏感问题,《规划》如何看待今后我国粮食供求格局的变化?
张宝文:《规划》分析今后我国粮食供求格局变化将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国内粮食供需关系偏紧的态势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的产需自给率大体在97%左右。二是供求结构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趋于增强。近20年来,品种间、区域性的粮食供求结构失衡已成为粮食供求矛盾的主要特征。三是粮食生产重心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总体而言,我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因此,要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今后粮食生产的发展必须重在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质量,在确保口粮供给的前提下,注重解决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并要适应粮食生产区域重心的变化,科学谋划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布局。
记者:您提到了《规划》要科学谋划粮食生产力布局,对此,《规划》有何具体设想?
张宝文:《规划》将全国粮食生产区域划分为了四个功能区。一是优势主产区,主要覆盖水稻、小麦、玉米、大豆4大粮食作物9个优势区域,以及优势区域以外的大多数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场)。二是潜力提升区,覆盖部分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场),以及大多数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场)。三是稳固发展区,覆盖优势主产区和潜力提升区以外具备粮食生产能力的所有县(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郊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西部生态建设区等。四是战略储备区,《规划》提出优先谋划新疆的伊犁河流域、额尔齐斯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重点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积极筹划重大水利工程以及粮食生产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抗逆品种培育和旱作节水技术的研发与储备,为适时开发创造条件。
记者:就近中期而言,《规划》是如何考虑我国粮食发展战略的?
张宝文:《规划》提出的近中期粮食发展的战略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基本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给的方针,围绕保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采取行政、法律、市场等多种手段,调动中央各部门、地方、农民等各方面积极性,聚集科技、人力、资金等多种资源,以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核心,合理布局,主攻单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促进增效,构建长效机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和分区战略,近中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重点有哪些?
张宝文:总体考虑有五个方面。一是在粮食基础产出能力建设上,重点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和稳产高产农田比重。二是在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建设上,重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粮食生产的科技储备。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三是在粮食生产支撑保障能力建设上,增强良种供给和生物灾害防控能力,提升粮食安全动态监测预警能力。四是在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上,加快推进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完善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的扶持政策,鼓励新型农机研发。五是在发展粮食替代产业方面,合理开发非耕地资源,加速发展节粮型养殖业。
新华社记者 姚润丰 董峻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