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一声,有些笨重的相机从另一端缓缓吐出了一张相片,你握在手中,凝视着它,不一会儿,那上面慢慢显露出一个色泽温润的影像……
这样的场景我们大概久违了。但你应该能记得“宝丽来”这个名字,说不定,你还记得初次见到这种相机时,倍觉神奇的感受;说不定,你会想起各个旅游景点的商贩们的叫嚷,“20元一张,60秒可取”;说不定,回家翻翻你的老相册,会找到一两张有着纸质框而颜色变调的宝丽来照片,那上面你微笑的瞬间仍然凝固。
那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当数码相机扑面而来,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早已忘了曾经的“宝丽来”。翻查资料,我们得知,1937年美国人兰德和好友一同创办了宝丽来公司,一度,“宝丽来”作为美国符号,在消费者的心中,其地位并不次于可口可乐和福特汽车。然而,随着一小时胶卷冲洗店、大量的数码相机的蜂拥而至,宝丽来公司转型不及,亏损连连,不得已申请破产保护,黯然退出了相机的主流舞台。
时过境迁,这种在普通消费者看来已经老掉牙的产品,差不多销声匿迹了。然而,我们却惊讶地发现,有那么一些爱好者,在当今这个可以随意拍摄、删除并无数次复制的数码时代,居然迷上了“宝丽来”。
现在,它是一种相对便宜的相机,在二手市场只要花费数百元。但它的相纸比较贵,大约6元一张;它即拍即有,只要几十秒时间,一张真真切切的照片已经在你手中;它的照片独一无二,没有底片,无法复制,但是拥有优雅色调的相纸、老相机的朦胧镜头以及不可预料的惊喜感。
更加有趣的是,这些看起来非常怀旧的爱好者,大都是些相当年轻的城市青年。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没有赶上“宝丽来”流行的时期。他们怎么会爱上这种特殊的拍摄方式,他们从中感受到的又是什么呢?
事实上,年轻人的怀旧,正在成为当下悄悄弥漫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渗入到我们生活的诸多空间里。“宝丽来”一族,不过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