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12月9日讯(记者 刘慧) 在文学巨匠巴金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 今天,50位来自国内外研究巴金的专家和学者,聚集在西子湖畔的江南文学会馆,探讨和评估《随想录》之于当代中国知识界的价值与意义。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潘凯雄介绍,自《随想录》问世以来,平装本、精装本;分册本、合订本;精选本、全选本;简体本、繁体本;线装本、手稿本……版本起码有15种之多。
斯人虽去,著作永存。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陈思和说,《随想录》曾经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坛引发了一场历史回顾与反思的热潮,使“讲真话”成为全社会奉行与呼唤的人格品质。《随想录》树立了一个永恒的典范——在时代的大潮中,作家、知识分子应当如何生活。
20年来,《随想录》感动了千千万万的国内外读者。远道而来的日本筑摩书房前社长柏原成光深情地回忆道,在他主持筑摩书房期间,正值巴金写作《随想录》时期。之后,在柏原成光积极筹划和推动下,《随想录》日译本得以和日本读者见面,并在日本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他说,《随想录》所蕴藏的丰富内涵和写作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被全世界读者所认识。
一本《随想录》,不仅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启示录,也应该是一个民族的启示录。著名人文学者李辉认为:为着自己的灵魂、为着悲剧的时代和社会,深深的自责和痛苦的忏悔,是巴金一生的情结,而一个民族要从落后走向现代,要完成胸襟的开阔和精神的飞跃,也有一个不断自我反省、自我否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