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 民工经纪人的“成功”生活
· 介绍工作,老乡好还是劳动中介好?
· 谁帮民工解除
“老乡依赖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民工经纪人的“成功”生活
■本报记者 沈宇翔 通讯员 潘勇智
  记者日前遇到一位北方来杭州某庙会表演“吞宝剑”的老艺人,他说,他每天收入的一半,要交给那个“告诉他这个消息”的在杭老乡,不过,他说他还是很感激的。

  传说中“民工经纪人”的日子过得不错,他们一边自己在城市里打工,一边给从家乡来的老乡介绍工作抽取佣金,是在异乡打拼的民工中混得很不错的一小群人,更是民工群体中直接可以效仿的成功典型——

  没见到王乾波(化名)之前,我一直认为他应该是个精明的家伙。在永康某制衣有限公司里,他是车间主任,月薪有3000元,王乾波每年给自己熟悉的老板介绍老乡做工,介绍费每个人就有500到几十块钱不等,一年就有上万元的收入,在永康当地,他的收入绝对比大多数永康市民要高。

  眼前的王乾波出乎我的想象,他还是个地道的民工,外表敦厚,不善言辞,并没有“小包工头”那种油里油气的腔调和一身冒牌西装的打扮。

  在老家可是“响当当”

  我出来打工已经15年了。1991年,我离开老家安徽杨源村,跟一个温州老板到新疆做工,那时候没日没夜地做衣服,一个月300块钱包吃包住;这样做了5年之后,我去了温州,因为这里一个老板答应给我月薪1000元;之后,我又去过杭州、东阳,两年前我做上了车间组长,月薪涨到了2000块,只有多跳槽我的薪水才会升得快。

  现在我在老家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老乡都知道我在外面做得好,为人实在,说话算数,有的老乡自己跑上门求我带他出来赚钱,有的老乡把自己的子女托付给我,让我照应。不过,当初给老乡介绍工作,我真是完全出于同情。早些年,我就亲眼看到自己身边的几个老乡出来找工作,要么被黑中介骗得身无分文,走投无路,要么好不容易干到年终算工钱了,老板跑掉了,连回家的钱也凑不起。那时候要不是我伸手相助,这几个老乡连死的心都有了。所以这样帮助过几次,在老乡里的名声就传开了,我们那个地方出来打工的,总会来问问我,哪里工作好找,哪个行业有钱赚,我也会特意留意这方面的信息。

  老板都要请我喝茶

  因为制衣行业普遍缺人,我给老乡介绍工作总能拿到一些介绍费,但是我图的不是钱,是面子。自从我做到管理层,找我介绍工作的老乡就更多了,我的车间里几乎清一色全都是我介绍进来的安徽人,我感觉自己还是蛮有面子的。

  就像今年正月,我从东阳的泰和制衣公司跳到如今的公司,月薪足足涨了一千块,这个原因说白了,老板他不仅看中我,更看重我手下的老乡,一旦我跳槽,我的老乡也都会跟我一起跳。结果就是这样啊,我介绍了近100名老乡、朋友、朋友的朋友到该公司工作,让现在这家公司所需员工用工率一下子达到了90%以上,这在省内用工率只有百分之五六十的制衣行业里已经算相当高了。

  眼看就到年底了,附近地区不少制衣厂的老板一个接一个请我喝茶吃饭,这背后的目的,我清楚得很,就是想我带一帮人马明年跳槽。他们提出的薪水肯定比原来要高,老乡肯定也愿意跟我走,我们出来打工当然认准钱,谁给得多就给谁干。可是,现在的老板对我对员工都不错,今年还特地组织员工到外地旅游。如果我带老乡走了,肯定会得罪他,跳槽多了得罪的人也就多,在当地的声誉就会差,长此下去,当地人对我们可能会越来越排斥,我们就很难混得下去啊。身边就有现成的例子,有些工厂就联合起来不聘用来自某个地方的人。

  “负责到底”担子太重

  我一个车间主任,手下带着这么多老乡,在400多员工的工厂里占了1/4强,别人看着神气活现的,我原来也是这么想的。不过,说实话,这个“民工经纪人”做得可不省心,给老乡介绍工作容易,管理老乡员工却不简单啊。

  因为我对制衣这个行业相当熟悉,找的老板也都守信用,所以现在找我介绍工作的老乡就越来越多啦。带老乡出来,我不仅要给他们找到像样的工作,还要承担很多责任,要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有的孩子小,父母就托我要帮他存钱,出了事情我也要帮他们处理。前年过年回家,就有同村的老两口领着女儿给我下跪,让我带他们女儿出来找份好工作,结果今年,这个女孩子谈起恋爱,没多久肚子就大起来了。出了这种事情,我要给他父母一个交待的。在她父母的同意下,我只得陪这个女孩子去医院做了人流。

  最让人头疼的还是工厂管理的问题。我管理的车间有110多个员工,绝大多数是我介绍进来的同乡。而其他两个车间,车间主任都是当地人,手下的员工从各个地方来的都有,结果工厂里按照地域划分了好几大帮派,打群架的事情也屡见不鲜。这时候,我自己真是左右为难,不出来帮老乡说话,要被老乡骂,出来说话呢,又要被别人说成偏袒自己人。

  好几次,我都跟老总提出建议,把我车间的员工打散,重新划分车间。但是老板又担心,别人管理起外乡人的难度更大。结果,我这个“安徽帮”的车间主任还是不得不当。

  “乡头”标签成了围墙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这个“民工经纪人”是个烫手的山芋。经我介绍的老乡越多,围在我身边的老乡也就越多,我整个就是老乡的头头。我觉得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在车间里我的前后左右都是老乡,等到下班回来,一起吃喝玩乐的还是老乡,在当地我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老乡多原来是我的资源优势,现在更觉得这样给我贴了标签,把我和当地人隔开了。

  自己心里一直有个在城市落户的未来规划。我想有一天,能把老家的两个孩子也能接到身边来,在永康好好安个家。但是近来,安家永康的想法动摇了,老乡闹事都要我出来摆平,我真担心有一天这个担子会挑不下去。儿子过两年就读初中了,被爷爷奶奶宠坏了,大人再不管教就来不及了,不如攒点钱就回家,盖栋房子,做点小本生意,好好教育两个子女,安安心心过日子。

  你叫我说将来怎么样,我真的说不清楚。在外打了15年工,说实话,农村老家对我来说越来越陌生,就是过年回去一趟,我已经适应了外面的生活;但是,在城市里,这张由老乡织成的网越来越密、越来越紧,我觉得自己仍然是城市的边缘人,一个被称为××人的打工仔,很难真正融入城市,早晚有一天要回到老家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