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圈里指数多。诸如物价指数、消费指数、股票指数、人气指数,当今较为时尚的还有幸福指数、能源消耗指数、绿色GDP指数等等。前不久,浙江还推出了备受瞩目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指数看发展,指数亦看人,由此而想到,民生是否也应有个指数,以此来了解民生之情况、研究民生之需求,以促进社会和谐事业。
我所说的民生指数,顾名思义就是要反映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的景气程度和社会的和谐程度。这个指数一方面似应涵盖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也应覆盖职工、农民工、社区老百姓的大群体。它可以像温度计一样使我们动态监察着群众的吃穿住行,生老病死,收入变化,就学就医以及诉求表达,权益保障等等诸多情况及其各个时期的变化。采集这些原始的、广泛的数据将其综合成为“民生指数”,可以真实地看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最关心的、最直接的、最现实的需求,促使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民生,更符合百姓的意愿,去多办一些雪中送炭的普惠事情。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
现在,我们做经济工作已越来越重视客观规律,讲求科学的态度。经济发展的态势和各种各样的波动都可以通过相应的系数与指数加以量化,用以监察,施以调整。但是在把握民生发展的态势上,信息还不够对称。事实上,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一方面现在我们的决策已越来越体现在民生上,老百姓得益也越来越多;而另一方面困扰民生的问题依然还较突出,诸如阶层差距的扩大、房价居高不下、就业难、看病难、食品安全等问题,都需要倍加重视认真研究并着力解决。我们常说,要把百姓的呼声和需求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而民生指数就可以成为这样的信号,它能告诉我们工作的方向、工作的着力点。一旦民生指数出现“红灯”,就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就要认真查找问题并审视工作有无偏差。如此,党和政府就能更好地摸清群众脉络,使决策更加顺民意,得民心,使工作更加有实招,出实效。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最高价值理念。建设和谐社会就要把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重中之重。马克思在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时,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生活的生产理论。他要求我们“从直接的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这一命题所蕴藏的内涵,不但标明了生产必须以生活界定我们工作的目的性,而且也规定了全部生产活动要以具体的“现实的个人”的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设置民生指数,就是要使大家认识到经济发展要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事实上,关注民生、服务民生、让人民得利,正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这一意义上说,“民生指数”不仅是“民情指数”,而且也是人民的“利益指数”,“干部的为民谋利指数”。把握了民生指数,有助于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这可以促进我们贯彻好党的六中全会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讲,民生指数决定了和谐社会的指数。和谐社会建设的程度取决于“民生指数”的高低。有了“民生指数”,社会的和谐就有了一个具体的、清晰的、可以参照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