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包江”背后的资源观
· 楠溪江的流水,不能用经济价值来衡量
· “护江”,民间自发的新“包江”
· 从“大包江”到“分段承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楠溪江的流水,不能用经济价值来衡量
  “叠叠云岚烟树榭,湾湾流水夕阳中”。

  诗人谢灵运描写楠溪美景的神来之笔,让“水清、村古、滩林美”的永嘉,作为中国山水诗歌的摇篮,留存在访客的印象中。

  保持楠溪美景千年不变的神韵,是促使人们将“包江”演变为“养江”的动力所在。

  2004年5月1日,“四一”省道线一期工程建设所产生的大量泥沙,被一场洪水从楠溪江上游冲刷下来,造成“楠江变黄河”的局面。3天的城镇大停水,使得“来到永嘉的游客急急往回赶,没来的连忙改变行程”。

  县水利局办公室主任金建宙对此记忆犹新。他认为,这是大自然在提醒大家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此后,省道线“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得到了更多部门的配合。目前,打开“温州北大门”的诸永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为防止工程弃渣阻塞水道,水利部门的巡查,即使在周末也没有停止。

  在楠溪江畔工作了20多年的王贵,最近正在思考“母亲河的水量为何减少”的问题。在规划旅游开发时,身为楠溪江风景旅游管理局的副局长,他最关心的是“进一步更新观念,保护好楠溪江的原生态”。

  在建设北坑景区时,为了交通便利,有人曾提出穿过峡谷造公路的想法,被王贵“死死顶住”。最终,为保住天然水系,开发单位避开峡谷,凿了一条100多米长的隧道,增加了70多万元的造价。

  在决策者的眼中,楠溪江的流水声,是很难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的无价财富。20多年来,江畔一直保持着“无工业开发”的状况,而潺潺流水带来的游客,又带动了江畔村民环保理念的更新。

  徐昶介绍说,在建立了面向城市青少年的“楠风营地”之后,大若岩镇埭头村的卫生状况和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家禽家畜被圈养起来,太阳能路灯挺立路边,鹅卵石村道上找不到一片废纸。

  从事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徐俊认为,围绕着“养江”进行的种种规划,核心都在于“水”。楠溪江畔古村落的选址、格局,无不体现着“智者乐水”的规划之道,往往是“背靠笔架山,前有反弓水”。如今,对古村落的保护,对江畔“永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整理,也是为了让楠溪江的水,在“天然的清澈之外更添文化的神韵”。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人们还能在楠溪江的民间故事中感受到。青翠欲滴的“鸟播林”,原本只是一片荒山。为了涵养水源,山对面的村民采用了各种方式植树造林,却都没有成功。

  后来,村民灵机一动,在冬日里爬上陡坡,将糯米饭粒粘在荒山的峭壁上。过冬的鸟类在山岩上啄食,将含有树种、草籽的粪便留在岩缝,春天山上就有了绿意。年复一年,绿树长成,葱翠的“鸟播林”开始守望着清澈的楠溪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