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基因技术将帮助人类抗击病魔
· 面包不宜多吃
· 景宁畲乡再办“读书节”
· 十龄童 技惊四座
· 军事影片《儿子同志》上映
· 德清8万册图书送农村
· 中医书库
· 肥胖会降低智商
· 四明山发现“山顶平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本报记者专访基因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
基因技术将帮助人类抗击病魔
记者 秦军 张冬素 实习生 郭鑫妮
  睿智的眼神,敏捷的思维,78岁的老人一开口,就牢牢吸引住了我们的目光。今天下午,以发现了遗传物质DNA具有双螺旋构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的“世界基因之父”——美国著名科学家詹姆斯·沃森,在西子湖畔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詹姆斯·沃森是昨天下午飞抵杭州、专程来参加2006年国际基因组学大会的。这是他首次来杭,同时也是第一次接受中国记者的采访。

  好奇心推动

  基因之父走向成功

  “是好奇心推动了我的成功!”一见面,沃森就这么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928年, 詹姆斯·沃森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从小我就特别好奇,记得7岁时我收到的最中意的圣诞礼物,就是一本关于鸟类迁徙的书。”沃森说。

  他读了这本书以后,产生了很多疑问,例如,鸟是怎样从北半球长途跋涉飞往南半球的?幼鸟能找到家吗?稍微长大后,他又知道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生命的根源”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想知道“生命”为何能存在。23岁时,他获得了动物学博士,又一头扎进DNA分子结构的探索中。

  “我那时最大的乐趣就是想把每件事情都搞清楚,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驱动着我不断地探索。”两年后,詹姆斯·沃森和另一位科学家成功破译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要想搞好科学研究,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对于青少年的兴趣我们一定要注意引导,绝不能扼杀掉这种好奇心。”

  詹姆斯·沃森的确是这样做的。昨天,一下飞机,他便来到浙江大学之江校区,与大学生们进行交流,之后,他又来到“杭二中”,与一群充满了梦想的青少年谈心。他说:“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们理解、并主动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基因技术将对肿瘤和

  精神疾病防治起巨大作用

  作为基因之父,詹姆斯·沃森最成功的杰作是发现了DNA的双螺旋构造,此后在2001年,在他带领下,全球首次成功绘制出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此后又成功绘制出“人类基因组序列图”,为人类生命写下了一本详细的“说明书”。

  对于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福音,沃森认为,它将对健康起到巨大的保障作用,其中,癌症病人和精神疾病病人又是获益最大的人群。

  他介绍,由于肿瘤通常是DNA受损后,健康细胞产生缺陷并无限制分裂导致的,因此,通过解读人类基因的遗传机理,就可以知道病人或正常人有哪些基因发生了突变,从而选择出最佳的防治方法。

  同样,精神疾病防治也会因为基因技术的发展而取得质的飞跃。沃森表示,精神疾病有明显的遗传特征,人类基因图谱绘制成功后,它将能以此为对照,帮助找到疾病发病的机理和基础,从而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沃森坦言:“我自己就有一个儿子患有精神疾病。2003年,杭州召开基因大会时,当时我就想来,没想到儿子突然发病,没来成。现在,随着基因技术不断成熟,精神病人的防治肯定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中国基因技术

  呈爆炸式发展

  沃森非常严谨,虽然已是78岁的高龄,头发已雪白一片,但在采访过程中,他的思维却非常清晰,出语也非常谨慎,记者问一句,他一般只简单地回答一下。

  但当记者问到他对于中国基因技术的看法时,他却突然变得滔滔不绝:“中国的发展非常活跃,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近年来中国基因技术出现出了爆炸式的飞跃,我这次来就是想亲眼目睹一下。”

  他说,中国目前的基因技术已位于全球前列,它对于生物学领域起到了巨大的提升作用。

  (本报杭州10月23日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