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极其重要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
· 理想信念高于天
· 强国要有强大的文化
· 人生悟语
· 浅谈理论思维与经济发展
· 对农村文化 建设的思考
· 哲理漫画
· 法律意义上的社会和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极其重要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
蓝蔚青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标志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的系统化。它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理论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显示了我们党作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驾驭全局的领导能力,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大首次把社会和谐的概念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要求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提出了我国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途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科学命题,并且把它作为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的一个重要领域,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凸显了它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十六届四中全会还全面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在全党的执政意识不断强化的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也逐步形成,成为我们党基本的执政理念。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的论述与动员。这一讲话标志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辅相成,构成了“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大大丰富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涵。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且把和谐同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目标,强调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这反映了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同时,《决定》又突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指出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决定》全面分析了我们当前面对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及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各种社会矛盾客观存在,问题的关键是用什么方式解决矛盾,这是对我们党的严峻挑战和考验。作为一个执政党,我们决不能因为某些矛盾解决难度较大而重蹈覆辙,寄希望于急风暴雨式的斗争;也不能视而不见,掩盖矛盾,放任自流。只有保持社会有序、可控,才能发挥政权在手的优势,从容不迫地解决社会矛盾。要善于运用政权的力量,制定和实施政策和法律,特别是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用建设的方法、调适的方法来化解矛盾。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显性化的各种具体利益的矛盾,必须统筹兼顾,力求互利共赢。构建和谐社会不是否定斗争,更不是否定矛盾。对于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国内外敌对势力必须坚决斗争,不让它利用、挑动、激化人民内部矛盾。对各种严重损害社会共同利益的腐败分子、犯罪分子也必须坚决斗争。但对于占绝大多数的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则要更多地着眼于矛盾各方的同一性,研究它们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及互动共进的条件,找出兴利除弊的方法。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工作经验,解决社会矛盾的条件比过去好多了。只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合理高效地发挥公共财政和民间力量的作用,许多社会矛盾都可以通过法律和政策调适、缓解、化解。

  《决定》不仅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进一步系统化,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方略。构建和谐社会,是在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的基础上,为适应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化而提出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确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包括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项目标和主要任务;规定了必须遵循的六项原则,包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方针、工作动力、工作保证、工作条件、工作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着重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重要举措。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文化保障方面,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四个协调发展;在制度保障方面,提出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六个方面的制度;在思想道德基础方面,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四项任务,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和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在完善社会管理方面,作出了七项部署,以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方面,提出三个“坚持”即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发挥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促进五个关系即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对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提出了四条要求,即提高本领、夯实基础、培养人才、改进作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这些举措针对当前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和突出问题,充分吸收了各地在十六大以来的探索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方法和途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方略的系统形成,必将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