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于西湖边,细细的和风拂面,青青的杨柳低垂,无限的惬意在心底舒展。但是,与我们同在西湖景区的小蚂蚁的“心情”也许与我们截然相反。
对它们来说,原来一望无际的“草原”被一条条公路分割成块,水泥和柏油毁灭了原本属于它们的“地盘”。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公路,有可能成为小蚂蚁的“噩梦”。
“公路的修建,人为地将蚂蚁的生态范围隔断,它的生存环境变小,困难和危险增多,由此将影响蚂蚁的生态功能。而很多植物都依靠动物的迁移进行种子传播。动物过不去的道路,植物就更不用说了。”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植物学副教授于明坚说。
其实,在专家眼里,像蚂蚁这样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生物,都是生态系统的这条“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越丰富,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换句话说,这样的生态系统即使受到破坏,也比其他单一物种的生态系统来得稳定,恢复得更快。
也就是说,如果“小蚂蚁”过不了“大马路”,不仅是生物们的“噩梦”,一连串的生态反应,最终也将祸及我们居住的城市。
比如,园林,是城市中的“岛屿”,群山就像是“大陆”,而行道树,就是连接“岛屿”与“大陆”的通道。鸟儿要在“岛屿”和“大陆”之间往返,就必须在行道树上先歇口气。
“岛屿”太小,鸟儿不能筑巢,会回到“大陆”上。如果“大陆”生态环境被破坏,鸟儿就会彻底离开。
而我们这个城市,也将失去“岛屿”。
因此,怎样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之间,保持一种科学的平衡,正成为国际国内生物研究的热点。一个突出的例子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联络处主任胡京仁说,为了举办悉尼奥运会,澳大利亚方面甚至在每一条新修建的公路下面,都给小昆虫、小青蛙预留了迁徙时的洞。
在杭州,一个以西湖为样本,记载周边所有物种的变化迁徙,从而了解城市发展、旅游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研究,并最终建立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项目,两年前悄然启动。作为一个开全国先河、曾引起很大关注的创新项目,目前已基本接近尾声。
“生物的变迁真的很有意思,”胡绍庆说,“两年多时间观测下来,整个西湖范围内,植物园的生物最稳定、最全面。”
作为植物学方面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胡绍庆目前正在主持“西湖风景区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研究与示范区建设”的项目。为了得到尽可能详实的数据,项目研究组在西湖景区内建立了19个观测点,分布在各个角落,代表湖心的三潭印月、代表新西湖的茅家埠、代表山区的南高峰、北高峰、五云山、十里锒铛,都有观测点。在这些地方,每一棵植物的生长历程,每一只动物的变迁,许多年以后,都将成为西湖生物多样性最真实的代表。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落到细处又很少,小到一只蚂蚁一只青蛙的生存。”胡绍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