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西湖样本:怎样“让小蚂蚁过马路”
· 小蚂蚁怎样过大马路 生物的繁衍生息与城市息息相关
· 让小蝌蚪变成大青蛙 城市发展的生态考量要告别“大概”
· 专家称,一株野草也许能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 西湖边到底有多少种生物 “新移民”“原住民”为什么来来往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让小蝌蚪变成大青蛙 城市发展的生态考量要告别“大概”
  也许,很多年以后,人们才会认识到,这样的研究会有多大的意义。而事实上,只要看看如今“安居”在西湖边的生物们,它们的生活,已经与以往有了很多的不同。

  新开发的西湖湖西景区,秋日的阳光洒在山水之间,微风经过时带起湖面的点点金光,远处的岸边还有白色的芦苇在飘荡。藏在草丛中的小青蛙,瞪着圆鼓鼓的眼睛看着眼前的美景和过往的游人。它们一定还不知道,为了让它们“健康成长”,开发西湖新景区的专家们颇费了一番苦功。

  小蝌蚪们摇着尾巴在水里出生成长,等尾巴退去四肢长成,它们就会到地上跳跃着生活。但是,如果采用传统的水泥驳岸,小蝌蚪长大了无法上岸,青蛙成熟了不能到水里产卵,青蛙的繁衍将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和青蛙一样,景区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都需要进行水陆两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水泥堤岸人为地将水陆系统一分为二,也切断了生态系统的循环通道。

  几经研究,专家们最后根据湖西景区不同的水体形式,综合游客数量和安全等多方面的考虑,建成了与各水体形式相对应的丰富多样的驳岸形式。

  如果你到了茅家埠或者浴鹄湾景区,你会发现那里的湖岸是自然岸线,有着优美曲线的缓坡,依照水面周边的舒缓地形,慢慢没入水里,高低不同的水生植物是水面与陆地的过渡。小青蛙就在这些高高低低的植物中跳跃玩耍,从水里跳到岸上的道路畅通无阻。

  而位于主航道边的生态小岛,就是另一番景象。受空间所限的小岛,没有足够的放坡余地,于是专家们选择在小岛的边缘采用石头或松木桩护坡。大石头伸入水中,小碎石散落在大石块之间,小草在大小石块的缝隙里生根发芽,喝水的小鸟就站在被水沁湿的石头上。

  景区开发中如此周全的生态考量,在高小辉看来必不可少。作为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高小辉和许多人一样,也在等着“西湖风景区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研究与示范区建设”项目的研究报告。不过,他更为期待的是项目主题之一的“杭州城市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我们在大部分情况下,只能根据‘大概’的经验来开展工作。这样带来的问题是,景区开发没办法做得更细。”

  高小辉给出了这样的数据:去年西湖景区接待游客3016万人次,平均每天近10万人游览西湖。今年上半年,景区接待游客149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8.3%。刚刚结束的“十一”长假中的前三天,西湖景区共接待游客170多万人次。

  如此庞大的人流,对西湖景区的环境容量提出严峻考验。“虽然从目前情况看,西湖景区的环境容量尚未饱和,但是我们必须赶在饱和之前,了解一个明确的数据:每个景点多少游客数量才是合适的?”

  除此之外,高小辉还希望通过景区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更多细节的内容。比如多大范围内种植多少棵树才最合理?多大面积的地被植物,才能对景区的温度和湿度有良好的影响?引进外来物种的数量,能否预先考量?城市和旅游发展已经对景区的生物造成多大的影响,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平衡?

  “如果能有一个专门针对西湖景区开发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这些问题都应该能得到解答。”高小辉说。

  对西湖新景区开发所遵循的“生态优先,最小干预”原则,让胡绍庆觉得很欣慰。“从杭州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大型工程都在重视生态平衡问题。这是一个城市与生物之间,和谐共存的可喜信号。”

  胡绍庆说,在他头脑中,有一幅令人向往的美好图画:城市的树木像森林一样不用浇水施肥,自由地生长;野生的天鹅安然地降落在人类脚边,优雅地散步;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一分子,合理有序地利用自然资源,城市在前进,生态更平衡。

  “也许这条路还要走很久,但是我们必须坚持,而且我们正在朝这个方向前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