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专版
3  4  
PDF 版
· 浙江水运业向世界展现无穷魅力
· 浙江大步迈向水运强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10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以行业创新为抓手 大力推进港航事业发展
浙江大步迈向水运强省
□ 郑惠明
  以行业创新为抓手 大力推进港航事业发展

  浙江大步迈向水运强省

  □ 郑惠明

  “十五”期间,浙江港航在以往创新的基础上,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加快建设力度;岸线重组布局,功能定位细化;基础建设风生水起;船舶结构优化调整;京杭运河东进宁波,相助港口拓展腹地;宁波、舟山港优势互补,统一的品牌已经打响,一体化进程令世人瞩目;打造“三大基地”,建设世界第一的港口……

  作为浙江港口航运管理部门掌舵人、省港航管理局局长郑惠明,日前接受了本报的约请,撰写了这篇署名文章。——题记

  近年来,浙江港航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目标并迸发出无穷的活力,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将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动力,突破固有做法的束缚,率先实践在全国其他地区还没有的做法。我省于2003年在全国各省市中率先提出水运强省的战略目标,并将其列入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揭开了浙江港航发展的新篇章。围绕水运强省目标,浙江在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 “四自航道”建设、湖嘉申线创精品工程、杭甬运河建设、个体船舶公司化管理、船舶规费缴纳网络化等诸方面屡屡取得突破,这些做法得到了交通部的充分肯定,有些还被全国其他省市所借鉴。这些都充分说明浙江港航是全国交通系统打造创新型行业的忠实实践者。

  体制创新

  ——港航突破“限制”迸发无穷活力

  在新时期,我们提出新的理念,打造“四个港航”,即活力港航、平安港航、法治港航、数字港航。“四个港航”理念的提出,正是浙江港航为着浙江成为水运强省这样一个远大的目标而提出的战略性理念。我们从建设、安全、法治、技术等各方面着手,进一步理顺体制,从而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铺好康庄之路。

  “十五”期间,浙江港航在体制创新上做的最大调整莫过于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了。当前许多工作的开展受限都是由于体制不顺而引起的,因而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必须从体制上有所突破。具体来说,现阶段无论是港口还是内河航道,由于受行政区划的限制,致使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无法顺利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宁波—舟山两港一体化这个港口发展战略,就是想打破目前的行政区域划分限制,将宁波的经济技术实力和舟山的港口岸线潜力合二为一,通过资源共享,从而达到提升,充分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我省港口的国际竞争力的目的。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这一重大而又意义深远的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品牌、规划、建设的统一,并朝着管理的统一迈出了一大步,其现实效用也已经凸显。整合后的宁波—舟山港有效缓解了长三角地区水路运输问题,解决了因需求与配套不匹配所造成的矛盾;加快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的建设,推动区域内各港口在功能上的错位发展。宁波—舟山港诞生所产生的长三角港口的规模效应,推动了以上海为龙头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和完善。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对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影响日益巨大。长三角已经形成了以宁波—舟山港为点,以杭州湾大桥为轴的贸易进出口枢纽带。由杭甬、甬金、甬温等构成的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铁路网成为了浙江省和周边省份内陆地区贸易寻找出口处的大动脉,使长三角的贸易出口图形呈弓箭状,辐射亚洲,走向世界。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理顺体制,打破现有的瓶颈,继续推动和完善以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为重点的港口发展模式,并以此为抓手,进一步打破地区间因行政区划造成的阻碍,从而从整体上合理调配全省资源,达到资源最大优化。一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特别是加快杭州湾大桥和舟山连岛工程中金塘岛至宁波大桥建设的步伐,这对浙江港口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至关重要。二是进一步完善港口功能。在健全相应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以行业资质为标准,实行国民待遇下的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扩大开发港口市场,包括港口经营、保险、船代、货代、检验等。同时,逐步放开价格,打破地区和行业垄断,加快口岸、金融、信息等服务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以完善港口功能和提高港口市场环境。还要大力开展多式联运,实现港口、海运与公路、铁路、航空及内河水运等联运,形成与港口物流业发展相配套的综合集疏运网络,从传统的“港到港”向“门到门”转变。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建设高效信息系统。在港口一体化过程中,不仅要实现岸线资源整合,还需要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建设互联互通、实时高效的港口信息网络。

  关于内河航道,我们也有突破现有的行政区域管理模式,按流域、按水系进行管理的下一步思路。

  机制创新

  ——港航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

  有了理念、体制上创新的基础,各项机制是否合理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体制上暂时不具备突破条件的领域,我们采取机制创新的方法,同样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建设领域,浙江率先提出了水运精品工程的理念,并首先在我省首条千吨级航道——湖嘉申线实施。现在的内河航道为了讲究整齐,两岸都用水泥封起来,但是这样一来,不仅两岸风景单调,没有美感可言,而且河水不能与护岸泥土交融,水质得不到改善。对这个问题,我们特地去德国莱因河考察了一圈,最后成功取经而回,不单一采用水泥式封闭护岸,而是针对不同的土壤采取了不同的护岸形式,在河岸边栽种芦苇和柳树,不仅增加了观赏性,也解决了水质的问题。经过一公里航道试用后,我们发现这样做的造价还低于水泥造价,从而推广开来。作为精品示范工程,这条航道不仅在护岸上,在整个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上都体现了创新思路,是一条集运输、安全、防洪、环保、生态、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具有典型示范功效的黄金水道。

  在内河航道建设上取得突破的同时,浙江港航在航道投融资体制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航道建设需要资金,但是资金从何而来?仅靠政府拨款还是远远不够,而水上船舶收费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由于大部分船满载货物,不能像停车那样说停就停,因而筹集航道建设资金成了一个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富余的浙江民资因不能参与政府投资而苦于无用武之地,正在积极地寻找出路。浙江港航部门认清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延用公路建设的“四自”政策,利用“自行贷款、自行建设、自行收费、自行还贷”的全新投融资模式,引入民资,不仅解决了航道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也解决了社会资金进入水上航道难的问题。在浙江省政府颁布了《浙江省内河“四自”航道管理暂行办法》后,嘉于硖线等五个“四自”航道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其中妙湖线航道改造工程已经完工,为内河航道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管理创新

  ——港航服务和行业文明明显提升

  以在理顺体制,搞活机制为前提,在行业管理、队伍培养和文明创建上,我们同样不断创新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管理上,浙江港航率先提出个体船舶公司化管理的目标并见实效。浙江内河上的个体船户多是“夫妻船”,一家人一条船,这样的管理模式势必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船户人单力薄,无力挽回;同时由于各个个体船户分散经营,造成信息流通不畅、效率低下,我们管理上也难度很大。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浙江港航推行了个体船舶公司化管理模式,成立船公司,通过与个体运输船舶经营户签订委托经营管理合同,以委托经营管理的方式对运输船舶实施公司化管理。一年的试点工作证明该项措施不仅有利于保护船民利益,也有利于提高市场整体竞争力,还方便了行业管理,一举数得。

  在行业管理上,浙江港航的信息化管理走在全国前列。在执法方面,浙江省港航部门投入运行了浙江省港航稽征管理系统,实现对水路运输管理费、内河航道养护费、船舶过闸费的综合征收。实现了港航系统全省联网,方便业户在省内任意业务处、所缴纳规费,同银行联网可实现代扣代缴,共享规费数据,实现了全省跨区稽查,方便了船户查询、缴费。在内部管理中,进行了港航办公方式改革,采用了港航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规范了港航系统内部公文的运转流程,缩短了运转时间。

  在人才培养和交流方面,我们也有一套新举措。省局通过与各市属单位之间相互协调,各地市之间人才交流比较流畅,我们采取指派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业务骨干去经济欠发达地区从事短期工作,指导欠发达地区,帮助带动他们把工作开展起来;反之,欠发达地区也选派工作人员去较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工作方式方法。针对目前受编制等条件制约,验船师严重短缺的问题,港航部门一方面通过与海事学院等各类学校联系,加快培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想方设法通过引进监理公司,利用社会技术人员,解决人才不足问题。我们还采取选派省局机关干部到交通部相关司局上挂等多种方式加快人才培养。

  我们坚信,只要全省港航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万众一心,务实奋进,继续在体制上寻突破,在机制上求发展,在管理上讲效率,在人才上重培养,始终坚持不断创新,一定能够使我们的港航事业保持兴旺发达,水运强省宏伟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