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对全国287个城市的评价,涉及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要素,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调查人员发现,在全国范围内,医疗救治、社会保障是各城市最为满意的领域,而房价、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等领域则是公众满意度最低的几个领域。进一步分析发现,国内36个大中城市与中小城市相比,还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房价、治安、就业成为大中城市居民眼中最不满意的三大领域,中小城市居民较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房价、就业机会和文化休闲上。
引人关注的是,在“生命健康”、“消费结构”、“教育投入”、“文化休闲”和“医疗卫生”等五个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其中“生命健康”子系统得分居全国之首的北京,从去年的第4名降到了第14名。导致北京市满意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包括房价上涨过快、教育费用过高和交通拥挤等问题。
治安是36个大中城市满意度较低的第二个问题,说明社会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城市提升生活质量的一大障碍。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公司在去年岁末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从2003年至2005年已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在影响社会治安安全感的因素中,城镇居民更多地担心恶性犯罪的增加。
据分析,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拉大导致居民治安敏感度上升,农村社会治安管理落后、应变能力差,城市流动人口较多、治安环境复杂,加上我国警力不足的现状,都是影响居民安全感的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还显示,近三成被调查者认为找工作不容易。同时,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就业机会满意度普遍较低,而一些特大型城市的就业机会满意度也不尽如人意。杭州与青岛、绍兴、宁波、无锡等地,是公众感觉就业较为满意的10个城市。
据中国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十一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500万到550万之间。如果农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转移1000万劳动力,加上往年失业的人口,“十一五”期间可能有四五千万劳动力需要就业。因此,“十一五”的头两年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快的两年,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两年。
此外,交通问题已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此次关于交通畅通性的调查显示,交通畅通性与城市规模密切相关,城市越大,交通越拥堵,27%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所在城市交通拥堵十分严重。北京、苏州、广州、上海、烟台是本次调查中公众感觉交通最不通畅的5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