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在各类心脏疾病中是属于非常危险的症状,患者有可能突然出现心室快速跳动,引起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导致晕厥甚至猝死。导致心脏骤停主要有两大病因——心力衰竭和冠心病,此类病人如果心功能不全,或者出现过心肌梗死,并有室壁瘤,其合并猝死的概率特别高。目前,全球大约有3亿患者心跳过快,在美国每年有450000患者死于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已成为人类生命的一大杀手。在我省,每年都有相当大数量的这类患者死于心脏骤停。如何消除心脏骤停,挽救这些患者的生命?我省在心脏病治疗有独到技术的浙江医院心内科,最近引入了一种先进的除颤技术,并为两位长期冠心病患者施行了这种手术。
据浙江医院心内科主任沈法荣医生介绍,研究表明,从心脏骤停到除颤的时间与存活率呈负相关,如果3分钟内得到除颤,存活率可达74%,3分钟后存活率下降至49%。专家认为,要成功抢救心脏骤停患者,四个环节十分重要:快速拨打救护电话;尽早心肺复苏;尽早除颤;尽早得到生命支持。根据临床调查,心脏病猝死70%发生在医院外,这类心律失常自行恢复可能性甚小,美国和欧洲心脏猝死的抢救成功率只有1%。而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心脏猝死抢救体系,心肺复苏急救知识也没有得到普及,成功率更低。
从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的Mirowski医生就着手研制可植入到人体内部的自动除颤器(ICD)。当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该系统能自动识别心律失常,并释放电击除颤,在关键时刻起到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作用。过去20多年来,ICD已经证明在预防心脏性猝死中的效果。
由于大部分病人心跳在大多数时间内是正常的,在抢救和治疗心脏骤停过程中,过度的心室起搏会反而会破坏心脏正常的电传导,从而导致一些房室传导良好的病人出现房颤甚至心力衰竭。近年来,专家在自动除颤器(ICD)基础上发展出专为鼓励自身心脏传导,减少不必要右心室起搏而设计的新起搏模式的心律转复除颤器,专门针对那些有心脏性骤停危险需要体内除颤保护,而房室传导功能可能是正常的并很少或不需要起搏的病人。
作为我国第一台鼓励自身心脏传导的除颤器植入的主刀医生,浙江医院心内科主任沈法荣介绍说,目前已有两名男性患者接受了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植入。患者此前长期均患有冠心病,并已出现室颤等高危症状,手术一周后即出院,目前除需进行常规检查以外,已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沈法荣认为,此项技术的最大突破在于,它具有专门鼓励自身心脏传导,从而减少不必要右心室起搏的新起搏模式,这样医生就能够针对那些有心脏性骤停危险,需要体内除颤保护、而房室传导功能可能是正常的并很少或不需要起搏的病人。这种新起搏模式被称为心室起搏管理(MVP),能使心律转复除颤器根据病人心脏的传导状况自动调整起搏模式,使心脏的跳动尽可能接近正常。临床中,它能够连续监测每个心跳并识别何时传导是正常的,这样可根据病人实际情况,使其正常的心跳占主导,同时在需要起搏时提供备用起搏,并在监测到心脏节律异常时给予适当的治疗。
沈法荣表示,这种IntrinsicTM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对那些有心脏骤停危险、心力衰竭和心功能不良的高危患者来说,提供了适合本人实际病情的最优治疗方案,代表了我国未来心室起搏治疗的发展趋势。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