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应建勇 通讯员 金连升) 9月初,曾经创造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第一个国际标准的浙大中控科技集团再传喜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面向石化行业的大型自动监控系统通过了国家级鉴定,不久将正式推向市场,有望打破国际巨头多年来对市场的垄断。
“我们集团的技术中心有300多人,占员工总数的30%,这也是我们叫板跨国公司的最大资本。”浙大中控负责人施一明告诉笔者。
省经贸委的统计表明,截至目前,我省已有318家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2家,占了全国的近十分之一,位列全国各省区市之首;而今年新报批并有望通过审定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将超过70家,为历年之最。
“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也是一次颇为艰难的转身。”省经贸委技术进步与装备处处长童建新介绍说,多年来,浙江企业大都靠引进设备来提升产品档次,如今企业家普遍认识到,技术是可以买来的,但创新能力花再多的钱也买不来,只有具有创新的本领,才能事业常青。
近年来,我省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助推企业建立和壮大技术中心。省经贸委每年还选取30家左右的省级优秀企业技术中心,给予享受政府专项资金,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共建技术中心。
眼下技术中心已成为浙江企业升级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和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有效载体。浙江佳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2002年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后,自行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输油泵,目前国内各大机场几乎都用上了“佳力”的产品,打破了跨国公司垄断多年的市场格局。
技术中心让企业内生出自主创新的能力。据统计,2005年,全省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专利申请量达到2764项,推出了一大批新产品,销售率达到40.17%,推动了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