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农民文化经纪人 面临新情况
· 120场 “防艾”影片 进工地
· 杭州天成黎明校区 试行教材循环使用
· 上海社区卫生中心 将设首席医生
· 寻找悠长悠长的小巷
· 发展中的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 省内高校热议学术规范
· 中外学者揭开 植物代谢奥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9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发展中的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形象导刊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浙江省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一直以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新生报到率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取得了“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成绩。学院以“411”为主体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培养的应用型、技能型的建设类人才供不应求,很好地发挥了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行业的作用。

  探索“411”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之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和必由之路,是全体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学院领导与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技能教学方法并形成独具特色的“411”人才培养模式,“411”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质量的建筑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前4学期实施课程改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文化、专业技术理论、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4方面基础素质,第五学期在校内实施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的综合实践训练,使学生具备综合实务能力;第六学期企业实习,培养执业顶岗能力。实施校内综合实践训练是该模式的核心,促进了课程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条件建设,为企业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坚持以“411”人才培养模式为主体,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上,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实践,总结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思路:通过以“411”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教研互促、工学结合、职教共进等多种教学育人模式的探索推进,很好地发挥校企合作的双赢优势,面向企业、行业和社会需要,为建设行业培养输送专业技术应用人才,为合作企业、社会行业开展在岗职工的继续教育,主动与市场接轨,积极开拓职业培训市场,推进人才培养与产学研结合多方位、多元化发展。

  面向市场与企业的办学之策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转变办学观念,强化技能训练,对接就业岗位,主动走出校门与企事业用人单位建立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合作创办院外实训基地。学院先后与浙江省建工集团等64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合作双方在确定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协商,企事业单位为建设学院教师和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并选派指导人员进行实习指导,学院则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合作单位顶岗实习就业。同时学院还聘请浙江建设行业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宏观决策层、技术权威层和微观管理层三个层面的领导、专家、企业家担任学院的兼职客座教授和教师,并在12个专业建立了指导委员会,为学院的发展方向、专业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因此近几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处于全省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之举

  近年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各系及实训部为适应高职培养目标,实现毕业学生就业 “零距离”上岗对接的要求,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较为成功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通过省社会劳动保障厅授予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先后给2004级与2005级2085名学生颁发了职业技能工种上岗证书;其次,在重点专业系——建筑工程系积极探索实践技能教学的“411模式”。这项实践教学研究课题,即“41l模式”,作为全国土建类高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课题在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进行介绍和交流,得到指导委员的一致好评,并建议在全国建设类高职学院推广。随着我省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雄居全国之首的建筑业、充满活力的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事业的不断发展,以“411”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学院培养的应用型、技能型的建设类人才供不应求,办学前景十分广阔。

  搭建建设高职教育的科研之台

  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以体现实践性和生产性职业教育的特色。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建设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合作建立了64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同时,还与浙江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投资了1200多万元,建成总面积近10000平方米的实验实训大楼,为学生进一步提高实践技能短期训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学院也非常重视并努力发展科研工作,独立设置了科研处,配备专职人员从事科研管理工作;成立了城乡规划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建筑节能技术研究所、建筑经济研究所等四个科研机构;出台了《纵向科研项目申报及立项管理办法》等9项科研制度。今年上半年,学院教师申请厅局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8项,获得立项20项。岩土工程研究所承担省重点科研项目一项、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科技专项项目一项。已有3项发明专利申请被受理。学院举办的2006年浙江省科技活动周项目——新世纪环境与地质灾害国际论坛,国际工程地质学与环境学会(IAEG)主席王思敬院士、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Derek Martin教授亲临论坛演讲,得到了省内外多家媒体关注,国内外十多家科研、勘察单位的科技人员也参加了论坛,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相关科研成果获得了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这是我省高职院校历史上第一项省科技二等奖,也是全省高校土木工程学科历史上第一项省科技二等奖。另授权和受理专利19项,标准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学院在省建设厅的支持下,计划与有关地方政府合作,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人才培训实验工程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在校园内建设“浙江省节能型建筑示范中心楼”,加大对建筑节能工作的探索和研究力度。

  开启对外合作办学之门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合作,通过多次的交流、沟通,在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师资培训、课程改革、互相访问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和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已经把学院确定为全国建设类高职院校楼宇智能化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的示范带头学校,改革试点专业计划于2006年下半年开始付诸实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将在建筑设计、楼宇智能两个方向推荐德国知名企业与学院共建实训基地。双方还将继续加强合作与交流,在现有的基础上争取更广泛、更密切的合作关系。

  构建育人文化环境之园

  走进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你会清晰地感受到独特的校园文化,那是一种和谐、宽松、平等的育人氛围,使整个学院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风貌。

  学院通过加强专职辅导员和公寓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两课”等阵地,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体育文化节、艺术节、社团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院积极参与全省及全国的各项文体赛事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院特别重视学风建设,确立了“笃学多思、知行合一”的学风,制定印发了《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使学风建设成为学院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明确了“学生为主体、管理为手段、服务为纽带、育人为根本”的学生工作指导思想,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院于2003年5月成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学院大学生心理协会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意识等方面做出了成绩。在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学联优秀学生社团评比中,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协会获得了2005年“十佳学生社团”称号。

  

  通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学院社会声誉日益提升。2004年,学院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同时,顺利地通过了省级重点专业检查评估和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一致认可和肯定。

  “融天下建设于心、担建设天下于肩”。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自身的实践,一如既往地坚持“建设一流职业学院,培养一流应用技术性人才”的办学宗旨,“以建设行业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技能教学为重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服务浙江经济、服务浙江建设行业为己任,为推进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建设人坚信,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将伴随着建设行业和浙江经济的高速发展,开创一个灿烂辉煌的未来。

  天下建设于心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构筑浙江建设人才高地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浙江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首批建设类高等职业院校之一,直属浙江省建设厅,是目前浙江省唯一一所公办建设类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她的前身浙江省建筑工业学校创办于1958年,2002年1月,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近50年来,特别是易址新校园办学以来,一个崭新开敞的校区已矗立在杭州钱塘江的南岸、沪杭甬高速公路萧山段的北翼。学院现专业系部设置有建筑工程、建筑、建筑经济管理和城市建设工程四个系和基础教学和实训实验两个部,开设有建筑工程技术、建筑经济与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等21个专业。其中,建筑工程技术(原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建筑经济与管理为浙江省高职重点建设专业。学院同时还设有同济大学函授站、苏州科技学院函授站,与四川大学联合举办了专升本现代远程教育和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班,面向社会开展本、专科的成人教育。经过几十年办学历史的积累,学院已为浙江省建设系统和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各类人才逾万名,他们已经成为我省建设事业中一支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融

  担

  建设天下于肩

  校园文化艺术节闭幕晚会

  德国专家指导学生实训操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