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沟通
3  4  
PDF 版
· 妻子给“第三者”的信
· 教师这一行,不能只是闻着香
· 母亲的骄傲
· 好习惯的力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9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教师这一行,不能只是闻着香
■本报记者 陈 惠 本报实习生 冯 洁
  “清贫者如老师,每次与小贩讨价还价后转身未离去,小贩的声音透着冷漠刻薄早已飘来‘还老师,这么斤斤计较’……无辜者如老师,每次学校收费首当其冲被家长辱骂‘这些老师怎么都这么爱钱,一学期收那么多钱’。”

  教师节将至,在一位老师的博客里,我们却看到了这样的无奈自述。在人们眼里,教师的形象总是与“清贫”联系在一起。对老师来说,树立为人师表的道德典范,当然是教师这个职业的首要要求,但是,忍受相对其他职业的物质贫乏,也是当然的吗?记者采访的几位老师各有着不同侧重的理解。

  育人成就至上

  开学才几日,柴萍芳的办公桌上便堆满了厚厚的一叠作业本。面对记者的到访,初入教学圈的她,似乎还摆脱不了学生时代的那份稚气。“说实话,刚开始教课,心里还在打鼓。”她并非担心自己的收入太少,而是忧心自己“误人子弟”。

  柴萍芳说,当选择老师并没有太多考虑是否“吃香”,而是缘自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这份职业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更多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

  一年前,当时还就读于温州师范学院的柴萍芳,被安排到当地一所乡镇小学实习。刚异地他乡,生活很不习惯,短短的两个月后,竟然有些不舍。“看着一双双与我告别的小手,稚嫩的声音不停地叫着我的名字,心底竟是激动不已。他们可是我从教以来的第一批学生啊!”

  因为不想自己的人生太过平凡,才选择了“老师”这个特殊职业。“我想像不出,除了老师,还有什么职业,会让如此多的人记住自己。相比而言,收入上相对少一些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收入是衡量贡献的标准

  四年前,刘杰宾带着自己的梦想,开始了梦寐以求的教学生涯。然而几年下来,每月千元多点的工资,早已然磨平当年的壮志。曾经那个抱负远大的男老师,如今上课下课,没有激情,没有动力。

  因为收入得不到提升,刘杰宾失去了当初的理想。“工作了几年,终于明白,仅仅拥有理想还是不够的。人总是要靠物质而生存的,而现在社会,人们又时常拿这些来衡量。虽然我不会因为收入微薄而影响作为一个教师的基本准则,但是我想我迟早有一天会放弃。”

  与刘杰宾相比,周阳显然幸运得多。在杭州某小学从教的他,拥有相对还可以的收入,在他眼里,老师是一份很实惠的职业。“不用从事辛苦的体力劳动,上课时间又短,还有寒暑假,每月一到时间可以领到工资。这也是当初选择这个行业的重要原因。”

  “如果没有了实惠的收入,你还会选择当老师吗?”记者问道。周阳沉默了一会,“很多人当老师,心底的想法当然不是单纯为了收入,但是如果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自己或许不会这样豁达。毕竟,老师也是普通人。”

  理想与现实同样重要

  作为一位工作多年的高中语文老师,杨老师对自己的现状颇为满意。为了让记者更好地了解他的教师生涯,他特意准备好了自己的简历,连同多年的个性化教育案例,这些都是他从教20多年的成果。

  谈及物质和荣誉哪个更重要,杨老师显得很理性,想必很认真地思考过。他这样定义自己的工作,“一个老师,他首先是人。是人就要生活,而在保证基本生活前提下,精神层面的追求则成为另一个需求,那就是他的职业需要别人的尊重。为人师表,有时也会有自己的无奈。因此,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社会的肯定同样重要。”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老师待遇失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安于“清贫”,也不可避免地有部分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把长期积郁在心中的苦闷、焦虑、抱怨等心理带进教室,影响学生。

  在行知小学的门口,我们遇见了一位正送孩子入学的家长。她说:“现代城市里的老师,不能简单地算作清贫了吧。不过教书育人的老师,在给孩子印象中,是应该重道德轻物质的。至于老师本人,我们作为家长认为,社会应该给他们较好的待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