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郁达夫:以笔作枪的抗日勇士
· 两张革命烈士证书
· 鲁迅名句背后的新闻
· 以笔当枪上战场
· 乡村诗社培育出几十个农民诗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9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以笔当枪上战场
  苏立军本是富阳市教育局的一名老师,10多年来,他把业余时间都扑在作家生平事迹研究上,现在他已成为郁达夫研究会的副会长。

  “1938年4月6日,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爆发了,当时郁达夫是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研究部主任,他不顾自身安危,专程去台儿庄前线慰问抗日将士。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目睹官兵们浴血奋战、顽强拼杀,作家被深深地折服了。”扬着手中刚刚收笔的论文,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在迎来抗战胜利61周年的日子里,他的研究又有新的进展。

  苏老师介绍,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郁达夫看到将士们那些为了坚守前沿阵地,抛头颅洒热血的献身场面,他被那种感人肺腑的报国精神所震撼。短短十五天时间,他一口气写下了20多篇战地通讯和战地评论。

  说话间,苏老师翻开了一大叠复印资料,比如1939年元旦,郁达夫以他广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知识进行鞭辟入理的分析,撰写了《估敌》一文,上面写着:“针对敌国的政治与军事所玩弄的伎俩”,郁达夫分析道:“敌国内已无可调之兵,国外亦无存聚之货,国际间信用毫无,而军事上又陷入了扑空之辙,穷极无聊……”让读者认清日本侵略军外强中干的本质。记者查询了郁达夫当年作品目录的索引,在这一阶段,作家创作的战争时评文章还有很多,如《日本的议会政治》、《美倭之间》、《敌军阀的讳言真象》、《敌寇政治进攻的两大动向》等,总共有18篇之多。

  苏老师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在台儿庄战场,郁达夫专门来到硝烟尚未散尽的驻军第31师阵地,向英勇的前线将士敬献了亲笔书写的“还我河山”旌旗,并满怀信心地对师长池峰城和官兵演说:“抗战最大目的是救民族于危难,胜利最终必将属于我们!”在他的鼓舞下,台下的战士们杀声震天,场面感人。

  郁达夫中学,富阳惟一一所以郁达夫名字命名的学校。走进学校专门设立的“郁达夫事迹陈列室”,刘涛老师快步迎了上来。他告诉记者,这是目前规模最大、资料最完整的郁达夫生平作品展览馆。“乱世文章出异才”、“彷徨呐喊两悠悠”、“纸上谈兵笔有神”、“不废江河万古流”等6个展厅,系统形象地反映了作家一生的坎坷经历。

  在郁达夫事迹陈列室,刘涛老师手指玻璃窗里那份已显得破旧不堪的《星洲日报》,津津有味地讲述了他的研究发现:“这是郁达夫在新加坡所编的报纸。”据史料记载,1941年12月,日本飞机轰炸新加坡,南洋华侨们群情激愤,掀起了抗敌热潮,文艺界同仁迅即成立了“星洲华侨文化界战士工作团”,郁达夫任团长,胡愈之任副团长。

  在那段时间里,郁达夫每天熬夜编副刊,撰写抗战时评,白天眼中带着血丝,声音沙哑地对着训练班的青年人鼓动演讲。在日机狂轰滥炸的日子里,郁达夫同队员们一起穿梭于晋江会馆、南洋师范学校,宣传抗日道理,帮助受伤的难民。“为了一心一意投入到抗日救亡工作中,郁达夫还把13岁的儿子郁飞托朋友转送回国内。”

  刘老师做过统计,在1939年至1941年3年间,郁达夫在新加坡前后共主编过11种报纸的副刊,最多时同时编8种报刊,最少时也有3种。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此次南来的目的是“当国内烽烟遍地,敌人残杀我妇孺,轰炸我城市不停止之前,在海外先筑起一个文化中继站来,好作一个抗战后备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