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许多家长热心地张罗着把自己子女送到学校的事情,单位要请假、家中有事情,其实这个送还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可是许多孩子嘴上不说,心里却不一定领情。
在记者采访的几位学生中,他们认为自己已是成年人了,有能力独自去上大学,而无需父母陪着。今年考入清华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的两位学生说:“我们这些人从小学到高中都生活在家中,很少自己出门,现在到外地去上大学是走出家门的第一步,应该靠自己独立去走。”收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一位杭高女生则表示自己希望和同学结伴去上大学,父母不送。
尽管“不送”的呼声高,但在采访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抑或是学生,都普遍认为这种“送孩子上大学”的情况较之以往更为风行。
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平时较少出门,一个人到离家较远的地方去上大学,路途较长,身上的财物较多,客流量又较大,有时还需转车,形成了较大的安全隐患。所以父母为了减少担心,还是愿意送孩子去上大学。
还有一种理由其实埋在心里,在目前的婚姻和家庭模式中,父母对子女的依赖在与日俱增。一旦面对分离,他们会惶恐和不安,送上一程,也是本能地将这种分离往后移。相当比例的家长放弃工作或不惜夫妻分居跟随孩子陪读,从一个城市陪到另一个城市,从国内陪到国外。离开孩子,无法独立的反而是家长。
这种从护送孩子上学到跟随孩子陪读,揭示的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子女独立生活能力太弱,而是许多家庭基础的脆弱性,唯一的孩子成了家长的精神支柱和所有希望。所以,送孩子上学,与其说是满足孩子的要求,不如说是满足家长自己的焦虑心理,只是家长面子上挂不住,不愿说出这个理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