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 (记者 董峻)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王伟11日说,开展国际狩猎对当地的野生动物保护已经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当地政府和周边群众也从中受益,进而推动了当地政府和群众对保护事业的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保护,实现了保护和经济效益双增长的良好局面。
王伟说,我国国际狩猎活动始于1985年,20多年来各级林业部门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改革,初步建立起限定狩猎区域、严控狩猎物种和数量、提升资源利用效益、合理分配狩猎收益、促进社区共管的管理框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严格依法限定国际狩猎场所。到目前,我国经批准对外国人开放的国际狩猎场所共25处,均开展了资源本底调查,制定了资源监测、巡护、导猎、安全等工作制度。
——对狩猎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实行科学评估制度。现阶段,我国开展国际狩猎的野生动物主要有14种,年国际狩猎野生动物数量由最初的3头(只)逐步增长到2005年的123头(只),所猎野生动物个体均为年老的雄性个体。
——促使国际狩猎价格与国际接轨,极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截止到2005年底,我国共接待国际猎人1101人次,狩猎野生动物总数1347头(只),狩猎收入3639万美元。这与当地群众以往“猎羊吃肉”的原始利用方式相比,其价值增长了数百倍,从而使当地政府和群众更加珍惜野生动物资源,也更加重视、关心野生动物保护。
——建立和逐步完善狩猎收益分配制度,确保狩猎收入主要用于保护和补偿周边群众。王伟举例说,青海省都兰国际狩猎场区域岩羊总数约2万头,每年用于国际狩猎的数量仅几十头,狩猎收入为20万美元至30万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补助给周边牧民,每户增加年收入在2000元至3000元之间,由此使牧民了解到野生动物的价值,改变了对野生动物的传统观念,自觉摒弃了任意猎杀的习俗,还主动为野生岩羊预留草场和抵制盗猎,形成了社区共管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