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期间,谈起高校毕业生尤其是研究生、博士生“论文至上”的浮躁学风,各位校长不吐不快。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校长斯图尔特·麦卡钦说:“对创新人才的评价标准不能只看科研和论文的数量,同时还要注重科研成果的卓越性。而一个卓越的科研成果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
“要鼓励年轻人为创新拼搏,也要宽容他们在几年内不出成果,允许失败。”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说:“我们的社会对产生重大科研创新成果求胜心切,这对创新有推动作用,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应该为创新人才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说:“我们有一位教师8年没有论文和研究成果,但他最终写出较有影响的《黄河边的中国》一书。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急功近利的研究不但影响科研质量,而且还容易出现学术造假等不良现象。”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印杰说,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有几个渠道。第一,让学生参加尽可能多的课外科技活动,如果有成就就会被企业看中,这是一个直接的引导,此外对申请国外奖学金也是一种引导;第二,毕业论文,多强调实践性研究,如与老师合作做科研,一个863科技项目的参与,比学生自己冥思苦想有效得多;第三,对于研究生的出口要非常严格,研究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创造知识,如果一位研究生没有创新能力就应该一票否决;第四,加强教师的创新能力,让老师在课堂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去思考,而不是探讨一个标准答案。
“浮躁的论文、没有价值的成果不如不要。”朱清时说:“我担任许多学术活动的评委,发现年轻的研究人员动辄在两三年内发表三四十篇论文!”
在这次论坛上,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宣布,从2005级硕士研究生起,华中科技大学不再将硕士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必备条件。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就博士生学制问题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正在研究和论证过程中,博士生学制问题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