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个引起杭州市民热议的话题终于尘埃落定——湖墅南路整治改造后,4条公交电车线路中,将保留其中3条。
电车的最终留下,有一个尊重民意、彰显民意的决策过程。一周前,杭州市有关部门建议,将这条路上的4条公交电车线路悉数取消。其理由是,电车行动缓慢,道路通过率低,架空的电车轨线有碍观瞻。
然而,这一动议在民间却引起了广泛讨论。在大多数杭州市民眼中,电车既环保节能,又有历史沧桑感和亲切感、人情味。他们认为,保留电车,将为城市留下更多回味。
杭州老百姓素有“杭铁头”之称,极富责任心。只要是涉及城市“公义”,总会有一些人来“出头”。他们会为西湖边的一块地砖样式给市委书记写信,会为一块招牌的错别字几次三番找人理论,虽然这些事和他们自身并没有多少直接关联。在此次电车“存留之争”中,杭州百姓的民意再次充分展现。有媒体在网上互动中,收到上万封群众的意见书。他们的观点基本上一致,希望电车得到保留。在这件涉及众多人利益的事上,“民间舆论场”与其说是“压力”,不如说是“动力”。早些年,杭州市就有所谓“茶楼问政”,把许多市政建设工程的规划公布在西湖边的茶楼里,任由市民品评。普通市民弯腰细看城市规划图的场景,成为政府与群众良好沟通的经典画面。进入网络时代,杭州政府门户网站的“市民信箱”热闹程度也让人刮目相看。显然,在电车去留问题上,政府依然将民间的声音当成了决策的重要依据。在政府部门通报结果后,相信许多市民们都会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民意让电车留下,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显示了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政府有义务向公众提供一个法定、常设的政策咨询平台。报载,香港特区最近有意开征“服务消费税”,特区政府决策的一个必备程序就是进行“公众政策咨询”,不仅向专业人士索取意见,更广泛地通过说明会、政策辩论会等形式来听取市民意见,作为决策依据,其过程透明公开,持续时间也非常长。这样制订出来的政策、法规才能体现民意,更具有可操作性。我们且不论是否需要一个冗长的辩论周期,但是将“公众政策咨询”作为一个决策的制度化环节,只有在政府部门“必须”听、“善于”听群众意见时,才能避免那些错误决策的发生。
电车的留下,是对民意的极大尊重,值得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