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为了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激励和教育后人,上饶市准备在茅家岭建立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和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馆等建筑。有关部门决定:由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完成革命烈士纪念碑周围两部分大型浮雕的设计与创作任务。当时还是学生的高照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们一起承担了设计和制作这两座浮雕的光荣任务。1960年夏天来临的时候,各长20米、宽2米的《茅家岭暴动》浮雕和《赤石暴动》浮雕大功告成。
回到西子湖畔,高照一直沉浸在参与主要创作浮雕《茅家岭暴动》激情中。这时,一张圆圆的脸蛋、一双大大的眼睛、一位健康丰满并且留着短发的新四军女战士又在他的眼前浮现。高照在上饶走访当地革命干部和普通群众时,听说了牺牲在上饶集中营里最壮烈的女英雄施奇的故事。高照几个晚上没有睡踏实,青春的心激动地撞击着大脑思维,一个计划在他的心头形成。高照决定将自己在浙江美术学院5年学习的结晶凝聚在施奇身上——创作一尊施奇的雕塑作品,纪念这位牺牲时与自己同龄的女战士,并作为自己的毕业答卷。
当时,还没有任何关于施奇的照片资料被公诸于世。高照只是在上饶的时候听到新四军老战士口头描述过施奇的形象。高照感到,自己其实已经认识施奇了,这个光辉的形象呼之欲出。于是,他立即动手干了起来。
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高照认真创作,与真人同等大小的半身石膏塑像《烈士施奇》在他大学毕业之际问世了。此时,是1961年炎热的夏天。几乎就在同时,高照在1961年7月号《中国妇女》杂志上读到了毛维青撰写的革命回忆录《忆施奇》,他倍感亲切。
1961年,高照满含革命感情的毕业作品被母校送往首都北京,参加浙江美术学院历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览。一位女干部在京看到洁白的《烈士施奇》塑像后热泪盈眶,她嘱咐儿子在杭州找到了高照,求得一张塑像照片。几十年后的今天,当高照与毛维青重逢在上饶集中营旧址的时候,毛维青说,那位女干部名叫沈爱萍。施奇是沈爱萍的入党介绍人之一。
1962年6月30日,《浙江日报》第3版刊登了高照创作的《烈士施奇》作品。几天之后,他接到了一个陌生女性的电话,她就是毛维青。此后,两位用不同方式宣传施奇烈士的人有过多次往来。毛维青把自己收集到的施奇相片翻印之后送给高照留作纪念,并对高照的作品大加称赞。高照与毛维青的联系在“文革”开始后中断,那尊《烈士施奇》塑像也在这期间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不过,施奇的英雄事迹已经永远铭刻在高照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