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新闻周刊
3  4  
PDF 版
· 与股票无关的“炒股经”
· 谁怀疑谁?
· 炒股“防火墙”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谁怀疑谁?
■江 南
  一场夺取了母女三条性命的“杂货店凌晨大火”,在6月18日杭城媒体的报道中,让更多的家庭对可怕的火灾多了一些警惕。但是也让读者对这场大火充满“人祸”的猜测,因为某报头版在一位老人掩面痛哭的大幅照片下,“根据村民的描述和记者在现场的观察”,对大火提出了“四大疑点”:

  “一家四口,为何只有胖子一人及时逃命?窗户很大,母女三人为何没及时逃出?为什么会突然发大火?现场的手铐哪里来的?”在这四大疑点面前,我们没理由不对这个幸存者“胖子”进行怀疑,我们也很期待第二天的报道,等待真相的揭开。

  幸亏在第二天,躺在医院里的幸存者“胖子”醒了,媒体提出的“四大疑点”也一一被解开。警方也“排除他杀可能”,在媒体眼里充满疑问的神秘“手铐”,也终于现出了原形:那不过是“胖子”“两个女儿平时玩的玩具”而已。

  其实,在同一天其他媒体的报道中,除了“消防提醒”和“血泪教训”外,没有“发现”什么疑点,有的已经经民警之口明确告诉读者,“排除了人为纵火的可能”。

  在被怀疑的“胖子”面对采访时,表示“向关心他及家人的市民表示谢意”。这个善良的男人如果第二天还没醒过来,他肯定不知道自己会被怀疑成一个什么样子的角色?因为谁也无法预料,会不会成为读者发短信竞猜“谁是疑凶”的对象……

  出现这样的猜想,不是没有根据。就在前段时间,震惊慈溪的阁楼白骨悬案,一开始报道中种种猜测就在我们眼前漫天飞舞,接着对阁楼主人的各种疑点,步步推进,我们仿佛在看一篇篇侦探小说,就是一直没有来自警方的确切消息。部分读者醉心于猜测,而不在乎真相究竟是什么,而更多的读者对这样的新闻也半信半疑,只是对白骨案何以成为“全民大事”感到疑惑。

  媒体变化不过是社会需求的反映,在社会开放的今天,精神追求的娱乐化趋势越来越受大众的欢迎,比如眼下正热的“超女”现象,就是一种大众娱乐,但并不表示所有的事情,大家都想娱乐一把,也都能拿来娱乐一把的。

  前段时间,上海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乱穿马路和交警推推搡搡的女性,在电视台的曝光下,第二天就接受了处理,还在电视上承认错误,并向市民道歉,劝诫大家不要像她这样,老百姓的反映也比较好。按理这件事到这里就可以了,但是个别媒体“别出心裁”,硬去跟踪深挖,什么这个女当事人是个外企白领,是硕士,还是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曝光后单位已经不要她了,准公公也宣布这样的媳妇不要了。大众真的需要了解女当事人这些私人的信息吗?

  本来已起到了宣传交通法规的良好社会效果,结果这样一来,却成了市民观看当事人的“好戏”,冲淡了原来的效果不说,到最后味道全变了,变成市民对“三个警察为什么抓不住一个女的”的大讨论。

  追求轻松、愉悦的精神享受,这无可厚非,但人生并非“嬉戏”二字所能涵盖,也有更多的人在为社会、为个人进步而思考、奋斗。像“胖子”之疑,出于主持公义的公心,那是值得赞赏的,尽管那应该是警察的事。可如果只是抱着看客的心理,图个乐子,只能说是种不良嗜好了。

  至于媒体,“以人为本、服务大众”,探寻新闻真相,提供独家视角,这是媒体的专业特性要求,但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渲染不确切的怀疑和猜测,则与媒体承担的引导和谐职能相违。用促狭目光引导读者视线,怀疑来怀疑去,殊不知,最后可能读者在怀疑你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