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风雨急,室内暖意融。今天上午,杭州市江干区采荷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会议室分外热闹。经本报牵线,杭州师范学院“社工”专业的师生与江干区民政局、总工会、妇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部分街道和社区的负责人齐聚一堂,就如何认识“社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结合实际,为即将步入社会的“社工”毕业生鼓劲加油:只要立足实际、虚心学习,处处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社工”不等于“雷锋”
什么是“社工”?“社工”就是“拿工资的活雷锋”吗?杭师院哲学与社会学系主任郑蓉说,所谓“社工”,就是用专业知识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帮助人们解决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
那么,“社工”解决问题有什么不一样?杭师院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王炎栋举了一个例子:同样是帮助吸毒人员,医生的方式是药物治疗,而“社工”则会从吸毒人员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方面分析,找到其吸毒的根源,再“对症下药”。
杭师院政治经济学院院长牛玉峰则指出了“社工”需求与目前地位不匹配的现象。他说,可以肯定的是,社会对“社工”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据相关资料,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的社会工作人员需求人数总共约为4万名,而全国各地实际能够提供的专业人员仅有1万名。但“社工”现在的地位则相对尴尬,这从杭师院该专业毕业生的处境就可见一斑。
社区欢迎“社工”
与毕业生们从专业角度认识“社工”不同,江干区各单位负责人则从实际经验出发,提醒同学们注意理想与现实有距离,必须立足现实。
采荷街道副主任陈一春表示,社会的确很需要“社工”,但从人们对“社工”的认知度来看,杭州乃至浙江,与香港、澳门等地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相对同学们心目中的理想,社区工作要现实得多。“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此外,还有疏通下水道、打扫卫生、绿化环境、调解居民纠纷,就连居民停车是否停到了位置,有没有挡住通道,我们社区每天都要面对这些细碎的小事。”采荷街道洁莲社区党委书记高兔英说,“上头千条线,底下一根针。统计、调查,迎接各种参观、检查……上面有多少部门,社区几乎就有多少项任务,这些都要社区工作人员落实。这些,可能是学生们在书本里见不到的。”
南肖埠社区党委书记王雅英接过了话头:“做好社区工作,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是不行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与各种各样的居民打交道,时常会感到自己在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缺少知识。因此,我们非常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非常欢迎有爱心、有奉献精神、有专业素养的同学们到社区来。”
虚心学习天地宽
尽管“社工”就业面对的不仅仅是社区,但与会者大都认为:社区对“社工”来说,其实是非常大的舞台。“社工”专业毕业生进入社区后,首先要学会与大家融合,站稳脚跟求生存。
陈一春表示,社区是个很锻炼人的地方。哪怕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到社区后也须重新学习,尤其是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同志学习。
陈惠娟是杭师院社会工作专业的首批毕业生,她去年毕业后进入采荷街道洁莲社区,负责宣传等工作。因为虚心好学、待人友善,她深得居民好评,工作开展得很顺利。面对即将跨出校门的师弟师妹,陈惠娟说出了肺腑之言:“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千万不能以为自己是专业出身的就了不起。其实,我们很缺乏实践能力,要学的还很多。比如,各式各样的居民,该怎样与他们打交道?很多繁琐的问题该怎么解决?这些都是书本中难以学到的。”
杭师院政治经济学院院长牛玉峰教授认为,尽管目前社会对“社工”的认知度还不高,但通过这样的恳谈会,一定会让更多的人了解“社工”、关心“社工”,“社工”的明天会更好。
恳谈会上,江干区政府还和杭师院政治经济学院签署了共建实习、见习基地的协议:江干区将为该院学生提供实习、见习平台;学院将为江干区的社区建设理论研究、组织大型活动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本报杭州5月18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