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在社会上很需要
“五一”前夕,杭州长征职业技术学院的应届毕业生陈晖拿着体检合格表,兴冲冲地来到上城区小营街道副主任金孝伟的办公室。老金对他说:“‘五一’后,你来街道上班吧。”听到消息,陈晖激动地向在场社区干部鞠了一躬。
在杭州市今年的一次大学毕业生招聘会上,上千家用人单位竟没有一家招收“社工”专业毕业生。对此,“社工”专业应届毕业生李新感到失望与困惑。他说,现在,社会上对“社工”专业很不了解,有人问他:“社工”是不是专为社区设置的?李新解释,“社工”可以为社区服务,也可以为政府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甚至全社会服务。“社工”是一种以助人为乐为宗旨,运用教育、心理、法律、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的职业。
在社区采访时,我们发现“社工”毕业生确实大有可为。湖滨街道有位学“社工”的大学生,工作一年不到,就在社区取得不凡的业绩,经竞聘,最近被选拔到街道副主任岗位上。小营巷社区干部陆明观告诉我们,开通青少年热线时,请来90多名热线咨询师,其中就有浙江理工大学社工系主任陈雷和开设“社工”课的朱静老师。他们发现,学“社工”专业的就是不一样,像青少年上网成瘾这样一个社会问题,她们运用所教的社会学、心理学、保障学等专业知识,进行一对一帮扶,青少年爱听,成效也比较明显。
“社工”能否叫好又叫座
“是什么让社会与‘社工’擦身而过,叫好不叫座呢?”浙江树人大学社工与管理系主任陈微认为,首先是政府认知度不够,老百姓也不了解这个专业。其实,在外国,“社工”已形成一个行业,如机关里的社会工作,学校、企事业人群的工作,都要由“社工”去做。
陈晖的同学们对他找到了学以致用的社区工作很羡慕,但陈晖自己很清醒:要想使“社工”专业得到社会承认,关键要靠像他这样“社工”专业的人,尽快在社会上做出成绩。
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曾招过两名“社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小汤和小余。一年来,两人在活动策划和实施方面,能力都很强。办公室主任余慧丽说,两人工作很出色,有时一人能顶几个人用。服务很具专业特点。但他们还是走了,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是生存问题不能回避,因为在这里包括“三金”在内,年薪不到2万元。据说,小汤后来去了一家收入颇丰的计算机公司。
政府搭桥社会认知
浙江树人大学从2000年开始设“社工”专科,2003年设“社工”本科,现有3个班、120人在校。该校社工与管理系主任陈微认为,该专业背景是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保障学,学了之后,懂得以人本理念去关注人和人的成长,让懂得这些的人去做社会工作,解决社会问题就合理得多。
陈微还认为,政府应根据专业要求,适当提高社工报酬。“社工”是脑力劳动者,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职业。现在青少年社会问题比较多,上海各社区在政府帮助下,都成立了青少年矫正工作站,所需人员与经费由政府“埋单”。其实,如果被社会认知,“社工”也不一定都到社区工作,可以到企事业单位,如人力资源、劳动保障等岗位,甚至高校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也可由“社工”承担。
编后 在很多人眼里,“社工”是很陌生的行当。随着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社工”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如何认识“社工”?社会应该怎样接纳“社工”?本报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