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水稻减“肥”:农业增产新观念
· 山东:用肥不当 “减掉”10个产粮大县
· “高投入高产出” 旧耕作观念亟待更新
· 给水稻减点“肥” 不仅不减产还能增产
· 过度施肥 造成严重“环境危机”
· 推广新技术 将带来发展与环境“多赢”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5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给水稻减点“肥” 不仅不减产还能增产
  三年前,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胡瑞法就开始主持这个项目——水稻氮肥实地管理技术。他通过农民参与式的工作方法,找到了减少氮肥使用量不仅不减产、还能让水稻略有增产的方法。

  “我国农民普遍使用的施肥方法,即在种植前期施地肥,也叫基肥,认为庄稼在发芽前和发芽后最需要肥力的支持。而在水稻种植中,还普遍存在一种耕种技术——晒田:让长出的水稻失去一定的养分,增加主穗的生长速度。这本身就是一种营养过剩的表现,说明前期施用的肥过量了。”胡瑞法博士介绍说。他们现在使用的方法则是在水稻最需要生长的中后期,才开始施肥。

  为此,他们先后在我国4个省的18个村开展新型耕作技术推广工作。先深入到水稻种植户中,说明这种技术的好处,请农民自愿报名参加,随后通过规定模式、结合实际修改后的施肥方法、只培训不参加耕种和完全按过去传统方式进行耕种四种方式进行实验。

  三年中,他们常年对农民进行技术传授,让农民在效果面前认识到科技的力量,从而自觉自愿地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来。“我们发现,每年有9%的农民自愿加入到这种耕种方式中来。”胡瑞法介绍说。

  2003年在湖南省宁乡县新桥村进行实验时,因为是从报名的农民中随机抽出人员进行指导,一位农民没有被抽到,就自己进行实验,效果不行。第二年当他被科技人员选中参加实验后,焕发出极大的热情。年底一算账,减少了氮肥的使用量,不仅使生产成本降低了,产量还有了一定的提高。

  湖北省孝感地区一位水稻种植大户也深深感受到这项技术的好处。他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应用了这项技术,收获时尝到了甜头:同样的田,同样的水稻品种,产量却比旁边一户每亩增加50公斤,让村里人眼红了好一阵。

  国际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彭少兵介绍说,在日本,目前每公顷水稻施用的氮肥量只有75公斤,而在我国却高达几百公斤,一些地区甚至达到500公斤。如果一公顷水稻田氮肥使用量下降50公斤,全国农民在氮肥购买上,一年就可以少花55亿元,收益会达到135亿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