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到基层,康庄大道进山村,世代梦想今成真……”,这首唱遍丽水山区的歌谣,表达了已经走上“康庄大道”的浙江农民的喜悦兴奋之情。
浙江自2003年开始实施的乡村康庄工程,被农民兄弟和广大基层干部亲切称为“惠及万民,泽被几世”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3年来,一条条通村通乡大道铺到了村民的脚下,为农民与外界沟通、致富奔小康搭建起平台。“十五”期间,浙江省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巨大,等级公路增长日新月异,为农村交通发展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4940元增长到2005年的6660元,年均增长率为7.4%。就是这场变革给浙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毛竹、土特产下了山,花卉、养殖业成就了新的农村致富路……
“十五”期末,全省乡村康庄工程总里程已达43000公里,通乡公路全面实现“双百”目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并已有45个县(市、区)实现通村公路“双百”目标,全省等级公路通村率、路面硬化率分别达到83%和76%,完成社会总投资112亿元。同时,2005年省公路局投入了566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欠发达地区、山区通村公路的安全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路安全性,仅2005年新建、改建通乡、通村公路达18465公里。
“现在有了公路,出门方便多了,我们的日子更好过了,山区的土特产、毛竹制品、木材等农副产品更好销了。过去我们与外村生活条件的差距就差在路上,现在中巴车开到村口,农民进城十分方便,许多青年人盖了楼房,骑着摩托、带着老婆小孩兜风和城里人一样潇洒,日子过得像莲花般开放……”这是浙江衢州开化县杨林镇蕉坑口村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农对前来检查通村公路的浙江省交通厅厅长赵詹奇说的动情之言。在该县的好几个村子,路通了以后,村民还在公路两旁建起以农副产品为主的商贸中心,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公路沿线生态经济,创建生态养殖基地和生态农庄,以此吸引外来投资,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统计显示,2002年底,全省1373个乡(镇、街道)和41383个行政村中,有11个乡未通等级公路,206个乡未铺筑高级、次高级路面,16417个行政村未通等级公路,4939个行政村未通公路,20182个行政村的公路未硬化,等级公路通村率为57.2%,路面硬化率为48%。为此,2003年,浙江在谋划实现交通新跨越的思路时,从实践“三个代表”和执政为民的高度,将乡村康庄工程作为交通“六大工程”之一,作了重点部署,目标是到2008年,完成55000公里通乡、通村公路的建设和路基、路面改造;到2005年底,全省通乡公路要全面达到等级化,路面硬化;到2007年底,全省行政村等级公路(准四级及以上)通村率要达到90%以上,通村公路硬化率要达到80%以上,通乡公路全部实现等级化和路面硬化,社会总投资约177亿元。
经过3年大规模农村公路的建设热潮,农村公路网不断得到完善。到2005年底,按路面路基各半计算,全省增加等级公路21500公里。有近一半以上的县(市、区)的通乡、通村公路等级率和路面硬化率实现“双百”。县以下运输站场硬件条件开始发生巨变,3年来共建设县级客运站21个,建设乡镇客运站153个,建设农村港湾式停车站4200个,招呼站11000个。乡村康庄工程与高速网络、干线畅通、县道砂改油工程的成果相结合,使得全省路网的总体规模、结构和技术水平都跃上一个新台阶。全省农村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的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根本改变,通达深度和技术等级明显提高,运输和出行条件明显改善,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力的交通保障。浙江农村公路呈现出四个良好态势:一是农村公路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二是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得到明显提高;三是农村公路的技术等级得到明显提高;四是农村公路交通的安全形势明显好转。
农村交通革命性的变化,它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交通面貌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
2006年,乡村康庄工程计划社会总投资46.7亿元,力争到年底提前一年完成本届政府提出的乡村康庄工程建设目标,使全省90%以上的行政村通等级公路、8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路面硬化。今年的考核目标为12000公里,工作目标15000公里,等级公路通村率和硬化率均比2005年底提高8个百分点,预计8个县(市、区)乡村康庄工程实现“双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