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新闻周刊·调查
3  4  
PDF 版
从“只爱身边人”到“走向陌生人”
社交主要靠吃饭
熟人好办事
【中式社交的古往今来】
中国人不擅社交?
手机成为重要社交平台
新的一年,你会加入“乐活族”吗?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中式社交的古往今来】
  受到经济发展、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人的社交模式也进入了一个推陈出新的时代。中国社交形态变得更为多元化,伴随着新社交模式,中国的社交礼仪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新方式的旧影子

  不过,就当前的各类社交方式的历史渊源而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李宝臣研究员说: “网络社交当然是全新的,部分社区社交模式也是前所未有,但除此以外,其他的很多形式都能从近代甚至古代中国找到源头。”

  在过去的中国城市里,除了朋友聚会和走亲戚等分散交流外,中国人原有的集合式社交空间,至少包括会馆、茶园、饭庄和寺庙。

  虽然类似外国公共广场的社交场所在过去的中国比较少见,但是在城市靠近水的地方也会有些季节性的聚会场所,如明清民国时期的北京什刹海。

  在李宝臣看来,社交晚会也不是新东西,会馆和饭庄举行的有由头的活动就与此类似。

  但中国传统的城市社交方式独缺舞会。李宝臣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公共空间是以男性为主的。 这与中国男性对女性社交开放尺度的承受力有关。

  中国过去也有俱乐部社交形式,如京剧爱好者开设的票房和文人建立的诗社。在清代北京,南城的400多处会馆,都可以说是乡谊俱乐部,经常举办各类联谊活动,其功能类似今天的俱乐部。

  但李宝臣表示,中国过去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社区社交模式。就是到了今天,虽然街道变成了社区,但其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各项权利的建设与维护还不够完善。

  农村社交现代化

  谈中国的社交,不能忘记9亿农民。而目前他们的社交活动处于何种状态,城里人知之甚少。

  总的来说,原来中国农村的社交是处于一个较小的、相对封闭的环境当中。有资料显示,清朝时一个农民的社交距离不超过五公里,而社交方式无外乎年节和婚丧嫁娶。

  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与城市的交流呈爆炸式发展,农民工也成为城市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大军。这些,都冲击着中国农村原有的社交模式。

  过去,农民过年过节走亲戚,参加一些年节活动,目的相对单纯。而现在,为了能有更多的打工机会、要回欠款,乃至为改善与老板的关系,农民年节社交对象的范围更广了。

  而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农民社交目的性的增强。原来是村干部家过年门庭若市,如今是移居城里的包工头忙于接待各路亲友。

  社交仍须讲礼仪

  随着社交新形式的出现和不断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平等,在网络交往中,直截了当似乎更受网民的青睐。这种新氛围似乎还有从网上蔓延到现实中的趋势。那么,原有的交往原则和礼仪是否也过时了呢?

  实际上,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处都还要遵循一定的“规矩”,这些规矩就包括社交原则和一定的礼仪。李宝臣认为,社交原则和礼仪有利于维护人在交往中的权利平等和交往双方的正当权益。

  “当然,礼仪不只是为了表现教养,还是‘有用’的。人们通过对礼仪的一定投入,就能够换来社交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礼尚往来,可以说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社交原则。这与当代美国人的习惯有些相似。只不过美国人推崇的AA制是一事一结,而中国则是轮流坐庄。中国人喜欢记下别人的情,下回再还。由于过去中国的人口流动性不如今天这样快,因此社交圈子的更换频率低。成人之后,一个人的社交圈子就基本固定了,因此社交中的物质交换基本上能保证是等价的。

  另外,中国的礼仪讲究“重人”。一般人家的门房,都有报告来客衣着的职责。主人会尽量穿上与来客差不多的衣服见客,以示尊重。这就是所谓的“主客穿衣一致原则”。 (编摘自《环球》杂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