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世纪城体育公园:交体融合新模式构建市民“幸福半径”
金林杰 李清 徐丽婷
当晚霞穿透钱江世纪城体育公园的钢桁架结构,高铁列车在头顶呼啸而过的轰鸣声与桥下篮球撞击地面的节奏声交织成独特的乐曲。钱江世纪城体育公园这片占地1.7万平方米的立体空间,将沪昆铁路高架桥下的灰色混凝土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城市活力场域,巧妙地将交通空间与体育健身融合,成为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浙江“大通道”建设的蓝图中,交通基础设施正从单一运输功能向复合型城市服务空间蜕变。过去,铁路桥下空间往往被视为城市“边角料”,是卫生死角或闲置荒地;如今,钱江世纪城体育公园上层是时速350公里的交通动脉,中层是防撞护栏与隔音屏障构成的物理屏障,下层则通过彩色透水混凝土铺装、智能照明系统和模块化运动设施,打造出“交体融合”空间。
“这种模式使桥下空间利用率大大提升。下午5点后,这里基本爆满,有的年轻人甚至提前来占场打球。”杭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感慨道,世纪城的铁路桥下空间曾经无人问津,如今通过科学规划和精心改造,摇身一变成为市民的健身乐园。每一个桥墩之间,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吸引着大量市民前来锻炼。
如今的钱江世纪城体育公园,已不仅仅是体育锻炼的场所,附近居民们自发举办社区篮球联赛、铁路沿线健步走等活动,将运动场景转化为文化传播、邻里交往的多元平台。一位带着孩子参与“桥下夜跑”的父亲感慨:“过去总觉得铁路桥是城市的‘分割线’,现在它成了连接人与人的‘活力纽带’。”这种空间认知的转变,正是“交体融合”带来的深层社会效益,交通不再只是通勤的载体,而是生活方式的孵化器。
这种创新模式正催生更多“交通+体育”的跨界实践。这些年,浙江的“交体融合”也正加速向专业化、智能化升级。在钱江世纪城体育公园的影响下,篮球公园、足球公园等体育场所也在桥下空间“多点开花”,市民休闲运动项目正变得越来越丰富。宁围街道“火车农场”以沪昆铁路为轴线,设置了各种运动设施与农场体验区。身在其中,游客乘坐小火车穿梭在田园间,头顶不时有高铁开过。宁围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今年3月8日开业以来,游客络绎不绝。这种“交通+体育+农文旅”的复合场景,也在重构城市的“幸福生活圈”。
截至目前,杭州市共41处铁路沿线及桥下空间的合理化利用项目落地,其中公益性的运动健身场所12处,含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气排球场、网球场等,占地约8.3万平方米,惠及近30万市民。
站在新的发展节点,浙江正将交体融合的经验向更深层次拓展。当暮色降临钱塘江畔,高铁桥上的流光与桥下的运动光影交相辉映,交通动脉与运动脉搏同频共振,勾勒出幸福城市的生动剪影。未来,浙江将继续深化交体融合,催生更多“交通赋能生活,运动点亮城市”的生动案例,为市民打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