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雅各布·布克哈特与〈艺术指南〉》
艺术史的书写需要更多开放性
曹意强
19世纪瑞士艺术史家雅各布·布克哈特对现代历史进程和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名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明》不仅创造了“文艺复兴”这一重要观念,还提出了包含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复兴的整体含义。
有趣的是,由于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明》中鲜有提及艺术家及其作品,他在艺术史领域的成就长期被中国学界所忽视。这一现象既源于跨语言研究的学术壁垒,也与他个人对艺术文章发表的审慎态度密切相关。然而,正是这种自我遮蔽的学术姿态,突显了布克哈特艺术史研究的独特价值,这些未竟的思考与克制的表达,构成了理解欧洲艺术史脉络不可或缺的“隐性谱系”。
《艺术指南》一书在布克哈特的学术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尽管书名旨在为当时盛行的意大利壮游思潮提供艺术导游手册,但正是这一指南奠定了他巨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明》的论据基础。因此,研究这本早期著作对于理解布克哈特的文艺复兴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吴京颖的著作《雅各布·布克哈特与〈艺术指南〉》为此研究铺垫了学术基础。作者对《艺术指南》的成书环境、史学观念、艺术史方法论及其对后世艺术史学者的影响进行了梳理。
具体来说,《雅各布·布克哈特与〈艺术指南〉》的写作思路借鉴了布克哈特的文化史学方法,将《艺术指南》置于19世纪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思考该类艺术著作的出现原因与发展状况,认识布克哈特的学术生涯及其影响的学者,并再现他游历意大利的经历。
例如,该书具备旅行手册与学术指南的双重性质,既包括艺术品导览,又兼具风格讨论。在该书成书之前,布克哈特的老师库格勒曾撰写过《美术史手册》与《艺术史手册》,布克哈特也曾参与修订库格勒的书籍。通过比较二者在同类型手册撰写方法上的不同,可以看出库格勒希望构建系统性的艺术史知识谱系,而布克哈特则更注重培养读者对艺术品的直觉理解力。
相比之下,布克哈特的学科视野更加开放。例如,在分析乔托的作品时,他强调风格分析和图像解读,同时考察赞助人角色、市民文化及但丁文学对艺术品的影响,关注艺术品的物质性,考察其保存状态和功能演变等。
在对布克哈特形成相对整体的认识后,再进入《艺术指南》的文本中分析其写作模式,同时思考他为何以“乐趣”的视角看待艺术史研究。《艺术指南》以地理空间为脉络,将艺术品导览与艺术品评交织。该书提供旅游路线、最佳观赏角度等实用信息,突显了对非专业读者的服务意识。
布克哈特的人文主义关怀在《艺术指南》中已有体现,他强调对人的重新发现,追问艺术应如何被感知。他频繁模拟旅行者的视角,例如“透过敞开的废墟大厅,远处闪烁着蓝色的海洋”“当你穿过圣马可广场拱门时,请留意地面大理石的反光角度”。在行文中,布克哈特偏向于感官体验引导,触觉、光影、空间移动……他将艺术史转化为“身体参与的知识”。
以往研究多将布克哈特简化为“文艺复兴史家”,而吴京颖通过细读《艺术指南》的文本细节,揭示了其艺术史书写中隐含的“动态文化感知”模式。例如,书中指出布克哈特对帕埃斯图姆多立克柱廊的评述并非单纯的风格分析,而是通过空间体验重构古希腊城邦的公共精神,这一视角弥补了学界对19世纪美术指南类写作的扁平化认知。
吴京颖将布克哈特的旅行笔记、私人信件与《艺术指南》并置,论证其方法论与现象学“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之间的潜在关联。这种跨学科联结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艺术品的意义不仅源于形式分析,更依赖于观者与历史语境的互动体验。
本书挑战了以“黑格尔—沃尔夫林”为主线的艺术史谱系,揭示了布克哈特方法论的独特性,尤其强调“体验优先于体系”的观念。
在学术研究日益学科化的今天,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让中文世界的读者“重新发现布克哈特”,更在于启示我们:艺术史的书写或许需要更多指南式的开放性,而非教科书式的确定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理解艺术对社会文化塑造的潜在过程与力量。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