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阅读

文章导航

乡土风物说文化

  周维强

  阅读了很多“译文腔”的散文之后,再来看沈志权先生的散文集《江南物语》,朴实自然的行文就会格外带给人亲和之感。

  志权的散文作品,多数是从他的故乡宣平及武义和金华的乡土风物、历史人物里得到写作的灵感。宣平在明景泰三年(1452)设县,1958年撤县并入武义,武义属金华。出生宣平的志权,自然也就可以扩大来把武义、金华都认定是自己的故乡。

  志权的散文《葛藤》《金雀花》《桑叶姑》《麦甜姑》《婺州举岩》说的是他自小熟识的物事,这些物事比如桑树、桑葚也不是宣平所特有,但志权的写作,赋予了桑树、桑葚以显著的宣平的乡土文化色彩——宣平人把桑树的果子桑葚叫做“桑叶姑”。宣平人为何这样给桑葚取名呢?志权给了一个有趣的解释:“桑叶姑初长时呈绿色,然后逐渐由绿变黄,变红,再变深红,熟透时则变成了紫色,而且紫得发亮,真的给人一种‘女大十八变’的感觉。”这大约是志权的“一家之说”,不一定是“桑叶姑”得名的真实缘由,但不妨碍我们把这当作茶余饭后聊天的一种掌故谈资。

  如果说《桑叶姑》一文,志权试图给桑树、桑葚添上宣平乡土色彩的话,《葛藤》一文则刚好做了反向的努力,他要把宣平老家漫山遍野生长的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植物葛藤,上升到一种平凡里所见出伟大的精神:他从李时珍《本草纲目》里找出葛藤的药用价值,从古代文献如《墨子》里寻觅葛藤可制作成衣的实用价值,从上古三礼之一的《周礼》发现葛藤被“掌葛”一职所专管,从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搜罗葛藤被入诗咏唱的篇目,他要把这样一种乡下的普通植物上升到可以代表中国文化风物的境界。

  这样的散文的写法,套路固然是老的,可也确实是可以给我们添加谈资的故实。《造火亮》《宣平清明古风礼俗》《六月六,晒霉毒》《尝新米》等篇也是在把宣平民俗和华夏各地相关民俗以及古文献记载的相联系中来谈论,境界大开。志权对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研读有得,撰写了《〈周易〉与中国文学的形成》等学术著作,这也让我们可以放心地阅读志权的这些散文,他所取材的古代文献,是他所熟悉的,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摘抄“百度百科”来敷衍成篇的。

  最近数十年来,浙江一些地方作家事实上成了各自的乡邦文化的守望者,他们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参与地方志的新编或修订,把收集到的这些材料又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再做表述。但这些散文随笔,正如这些方志,也比较通常地会犯一种毛病,即赞美乡邦文化尤其是名人行迹会无限夸大、移花接木或无中生有。这也是历代方志撰著的一个通病,不始自今日。

  志权在这方面相当的克制,表现出了一种实证的意识和精神。清康熙《金华县志》载隆兴元年十一月朱熹南归,“祖谦与偕至婺,讲论学问不绝”。志权在《吕祖谦与朱熹的交游》一文里,从朱熹当年在南宋行在临安写给吕祖谦的信里,证得祖谦早在七月中旬经会稽归婺,《金华县志》所记“祖谦与偕至婺”有误。也是在这篇随笔里,志权从朱熹、祖谦之间以及朱、吕师友间的通信,得出与清康熙之后编撰的《武义县志》《武川备考》不同的结论,即朱熹并没有如方志所记的到金华“哭吊”祖谦父亲吕大器去世。志权也证实朱熹并没有到过武义明招山祖谦的明招讲院讲过学,武义地方官更名“明招讲院”为“朱吕讲堂”也是于史无证。这也是我说读志权散文可以比较放心的另一个理由。

  志权在《钱江晚报》以及潮新闻客户端上写有专栏“江南物语”,我几年前即有拜读。志权在《吕祖谦与陈亮的情谊》一文里引录了祖谦写给陈亮信里的一段话:“……辞气平和,殊少感慨悲壮之意,极以为喜。驱山塞海未足为勇,唯敛收不可敛之气,伏槽安流,乃真有力者也。”这段话是祖谦对陈亮的一个评语,我看了,以为也可以移用来作为我对志权兄为人处世的一个印象的表述。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阅读 00008 乡土风物说文化 2025-03-28 27389201 2 2025年03月28日 星期五